三岔镇的古堡

坐落在定西漳县城西三十里的三岔镇地肥水美,南临青峰接云的虎鹿山,北依苍茫雄浑的三岔山,东接宽阔开阔的战坪川,岔寸河环抱驿西,玛露河流经驿东,一条清凌凌的漳河从古镇南边流过,山环水绕的地貌绘制了这片沃土奇特的山水画廊和人文奇景。

A

到旧书摊曾淘到一本2006年由陕师大出版的林语堂的长篇小说《豪门》,该小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与《京华烟云》《土崩瓦解》并称为他的“三部曲”。
《豪门》紧张讲述的是上海《新公报》派驻西安的李飞,与大家闺秀、女子师范学院学生杜柔安超过门第界线的爱情传奇,错综繁芜的叙事安排、人物谱系和空间场景令人无不叹服大师的笔下功力。
在小说的开篇,涌现了一个地名——三岔驿,女主人公笼统地说它是在“甘肃的南部”,她父亲就住在那里。

漳县三岔镇 林语堂笔下的陇上名驿

三岔驿,这会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吗?

林语堂在书中揭示了答案——

三岔驿是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演进发展的主要场景地,小说共分六部,个中第三部直接以“三岔驿杜家别院”为题,且书中明确无误地见告读者:“从三岔驿那里,骑马可到漳县。

翻看甘肃的舆图,在漳县殪虎桥附近可以看到三岔镇的地名。
这是否便是林语堂师长西席笔下的三岔驿呢?在书中他这样描写三岔驿黎明时分的美景:

“清晨的阳光由薄云顶射下来。
湖面和岸边有层濛雾,岩石仿佛由海中浮出来似的。
草地上,露珠儿闪闪发光,使草色更青,金凤花更黄,比阳光还要残酷。
渔夫的炊烟袅袅升起,

翻越渭源、漳县边界的分水岭,下山来十几分钟后,就来到212国道著名的分路口殪虎桥。
一条小河清凌凌的,这便是漳河水吧!

殪虎桥的直路通往陇西的文峰镇,过桥则是去往漳县县城。
向附近的村落民讯问,得知三岔镇就在去往陇西的方向,离殪虎桥镇也便是5分钟的车程。

在三岔镇的中央,确有文(陇西文峰镇)殪(漳县殪虎桥镇)公路及省道209线从镇中一穿而过,形成了一个三岔路口。

这莫非便是三岔镇镇名的由来?

现在三岔镇便是以往的三岔驿,历史上的三岔驿不完备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古城,只因霸占西控氐羌、东维秦陇天然锁钥之地而成为西部边关的一个军事要冲,初为三岔堡,置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纯军事性子机构,后为三岔驿。
三岔驿与它相距十里的石门关互为依托,成为汉、唐著名关隘,是汉、唐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纷争的界岭,朝廷在此常年驻兵把守。

三岔驿墩坪遗址早在春秋战国期间便是诸侯争霸之地,而宋史中多处可见的三岔驿战坪遗址和堆粮坪遗址则是汉、唐期间中原朝廷与西部吐蕃王朝多次兵戎相见的沙场,宋徽宗八年朝廷在此设立专司军事事务的驿城,统领边关事务,抵御外族侵入。
彼时,宋朝还在三岔驿西边依次设立了“木场关”“遮阳铺”“酒店驿”“木栏寨”等军事要塞,共同防卫着大宋王朝的西部边陲。

三岔驿在宋明期间的分外军事地位,使得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与生俱有尚武情结和英雄崇拜,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英雄情结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终极以仪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驿城西南角的将军庙为载体而延续至今。

据将军庙的守庙人讲述,宋时三岔驿曾驻防过一位统兵守关的张姓将军,“将军讳哲,字伯达,古阶州人。
宋时以百骑破石门关”如斯。
出于对将军保境安民的追思,宋朝末年,三岔驿百姓在张将军墓西200米处建筑了一座将军庙,屡毁屡建。
他们定于每年农历正月月朔和五月初五为祀日,届时举办庙会,唱戏三天,此习俗历经上千年而不衰,张将军自此被推崇为三岔驿的地方神。

B

明代大文人杨慎曾写过《三岔驿》同名的诗: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这首诗描述的是三岔驿前整日人来人往的环境。
官场生涯得意之徒与失落意落魄之人的光鲜对照,表明墨客对世事的态度。

难道杨慎也来过漳县的三岔驿?

在明朝全国叫三岔驿的驿站一共有三处,有两处是在甘肃境内,这在《明会典》有确切记载:“漳县,三岔驿”,“凤县,三岔驿”,“镇番卫,三岔驿”。

按照杨慎的人生履历,他最有可能是在陕西的凤县写的这首诗,但在漳县的三岔镇,昼夜鸣响的漳河水,水渠边婀娜有姿的杨柳,再加上长亭短亭,不也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吗?

C

古时,驿城老街逐渐由中央向东西两端延伸,驿城中央街区称为中街,东面街区称为下街,西端街区称为上街,各街都有横跨南北的彩绘牌坊。
驿城内外寺庙宫坛、亭榭楼阁林列,有一楼一宫一阁六庙七寺之说。
街巷纵横,瓦舍相连,南北两街计有36巷,这些小巷如迷宫一样平常交错着。

商业贸易丰富了驿城居民的生活,也使得这方原来以农牧为主的百姓发展为以“啃街”开店为紧张生产生活办法。
明清期间,三岔驿老街有商铺三百余间,除各种作坊外,多为杂货店、堆栈、骡马店。
招徕各路客商,囤积四方货色,承担周遭百里内三州九县的木材、药材、粮食、井盐、绸缎、布匹等物资互换,尤以山货药材外销兴盛,吸引了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客商蹲点经营。

店面作坊大多保留了中国北方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街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

D

林语堂的《豪门》中曾描述民国时的三岔驿,曾有一泓俏丽的湖水,映照着李飞和杜柔安的爱情,在三岔驿有过这样的一壁湖水吗?

当地人说在三岔镇曾有一个叫“官坑”的水潭,虽然远到不了湖水的规模,但也成长着茂密的水生植物,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本地人对它的殊胜之处有着这样的描写:“到了初夏,牛神庙前谓之官坑的那泓湖水,宛如彷佛一颗硕大的蓝宝石从幽远的天宇悄无声息地落在驿城西街安谧的一隅,湖中芦苇莛葳,湖岸柳丝如挂,苇叶摇动着温顺,柳絮舞动着和气。
明月高悬的夜里,无数的星星在湖水里闪烁,月光、星光和波光还有湖畔深巷传来的几声寥落的犬吠里,构成一个缥缈朦胧、孤寂清幽的俏丽梦境。

只是后来在小城镇的开拓中,它被填平了。

一韶光我心中又起迷惑:林语堂小说中的大湖是不是由“官坑”生发而来?

《豪门》里对付三岔驿景物的描写和我在三岔镇所见到的大异其趣。
更让人相信一定是这位大文豪,在以西部为背景构思这个爱情故事,在舆图上看到漳县三岔驿,心中忽然一动:这个地名如此意味深长,甚好,就这里吧!

E

于镇中一条小巷穿行,在一户人家的菜地前看到有一壁黄土夯筑的残墙,此即当地人所说的三岔古城的“小城门”。
古城虽然消逝殆尽,但在三岔镇背后的坪上向下俯瞰,仍旧可以看到它的轮廓。

不雅观测点就选在了三岔镇东坪上的古堡。
由小路上山,道路波折弯曲,那座下临无地、崔嵬的古堡加倍显得动人心魄。
登上古堡残余的仍旧高达六七米的鼓楼,果真看到了古驿城的轮廓。
在民居之间显露着昔日的威势。

按地方志记载,昔日的三岔驿古城东西长约3.6里,南北宽约1.2里,民间有取天文地理之三十六天罡和十二地支的说法。
它的城墙高3丈,宽8尺,虽为黄土夯筑,但不失落坚固,更显苍劲古朴。
听说驿城开5门,各城门之上均建有重檐城楼。
驿城四角筑有墩台,其上有角楼。

在三岔镇探求一座古驿的如烟往事,觉得光阴彷佛也变得温婉起来,犹如这样的深情:

“故事里的人物笑颜残酷地从那些或简陋或精细的老屋里走出来,带着自己的妻小,带着谜一样的过去,然后烟尘一样平常消逝。
如今那些曾洋溢着温暖烛光的老屋,那些鸡鸣犬吠的庭院、那盘温热的火炕、那缕蓝色的炊烟、那扇雕花的窗棂都在无言中老去,而那些旧日的花园,有时还能开出一些残酷如霞的影象。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