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本是唐教坊曲名,后演化成词牌名,别号《乌夜啼》、《月上瓜州》。

提起《相见欢》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后主那首"无言独上西楼"。
后主神来之笔,一句"剪不断,理还乱……"将离愁别绪写得生动又恻然,成为千古佳句。

不过本日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北宋文人朱敦儒的一首《相见欢》,其风格与李煜截然不同。

原诗如下:

朱敦儒的一首小令苍凉沉重最后一句将失落国之悲推至顶点

相见欢

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2年,金军攻破都城东京,将徽宗、钦宗虏走,北宋发布灭朝,这便是历史上著名上"靖康之难"。
北宋国破后,朱敦儒逃至金陵,本首词即写于客居金陵期间。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本词开篇,墨客登上金陵城楼,纵目了望,但见沃野清秋,一片萧萧。

时序已交代清楚。
秋季最能引起客悲,杜甫在《登高》中就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春女善怀,秋士易感",本词作者登临高高的城楼"倚清秋",是面前实景,也为本词渲染了悲哀的情绪基调。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万里"比喻地域广阔。
夕阳照映着江山万里,淘淘江水万古不废。

上阕三句全是写景,读者只从"清秋"、"夕阳"这样的意象中来辨别出墨客悲哀的情绪。

墨客究竟悲从何来呢?下阕就明白的表达了出来。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簪缨:古代官员的冠饰,这里指代贵族、士大夫等。

下阕持续三个三字句,前两句均押仄韵,从音律上即呈现一种短匆匆沉郁的气氛。

经由"靖康之难",中原大乱,金人铁蹄下的江山已面孔全非,徽、钦二圣都被虏至金国,那些朝庭大员、簪缨世家亦作鸟兽散,当年的繁华富庶已荡然无存,此时国已不国,如此破败的局势何时是个尽头?

"几时收"三个字,是墨客的仰天长叹,既有失落国的悲痛又有对南宋朝庭偷安的控诉,繁芜的情绪尽在这三字中。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倩:请、央求。

扬州,南宋时的抗金前沿,属前哨重镇。

风,本无所谓悲喜,但是本词中,墨客说悲风,一个"悲"字,满满都是墨客的主不雅观情绪,其失落国之悲都已沉浸在每一缕秋风里。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以我不雅观物,万物着我之色彩。
"

末了一句,墨客要求秋风,带着自己的悲痛,带着自己的眼泪,带着自己的关怀到前沿重镇……字里行间,全是对前方战事的热切关注,对收复失落地的高度企盼。

本首相见欢,上片全是景语,沉郁沧桑,阔大悲惨,"清秋"与"夕阳"既是暗示又有忧虑,忧虑大宋的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写法极为蕴藉宛转。
下片则将自己忧国忧民之心和盘托出,面前的江山分裂使人哀痛,复国无望更使人痛彻心扉。

全词以忧国之情为线,情景交融,情景具足。
品读本词令民气生共鸣,品读历史令人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