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二轮复习|古诗词十二种题材全解析

★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意象:便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绪的物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是诗歌描述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客不雅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响。

(1)抒怀绪怀诗中的景物形象,每每是借助客不雅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不雅观感情形象,也便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便是意象。

(2)比较主要的两种意象是:一是象喻性意象,即具有暗示性的意象。
这类意象形式简洁单一,内蕴恒定,具有象征比喻意味,有一种历史的传承性,表现了某种人格色彩的内涵。
如:梅花,象征刚毅、不怕挫折、冰清玉洁的精神品质。
另一类是描述性意象,多以一个或以上的诗句为单位,在对外物的描述中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思。
由于不是一个单独的词语了,已扩展到了句子层面,以是要把一句或多句读完意象才得以天生。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单一个“桂花”“春山”,看不出墨客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意。
只有把两句读完,我们才知道:夜晚,在宁静的春山,桂花悠扬地飘落,墨客非常的闲适。
于是就表达了一种悠然散逸的情思。

再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寂、悲惨的意境。
但墨客的信念却非常武断,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3)意象的浸染:

①借景抒怀 ②突出背景或环境 ③营造气氛 ④创造意境 ⑤以景衬境(山水田园诗利用最多,以动称静,乐景衬哀情) ⑥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情 ⑦奠定情绪基调

2、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便是把握景物中所表示出来的特色,感想熏染其所营造的意境和蔼氛。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幽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清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如下:

雄浑开阔----景物描写气势浩瀚,气概雄伟,憨实磅礴。
景物色调大多是单一而非绚丽的。
多传达豪迈之情。
例如,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雄奇瑰丽---景物雄壮,奇特非平常景致,非常俏丽。
亦多传达豪情。
如李白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朦胧渺远---景物描述亦真亦幻,不可极尽其态,又妙处无穷。
情绪每每多变。
如李商隐 《锦瑟》诗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空灵高远----既博识莫测,又变革多端,是动与静的结合。
多传达遁世脱俗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苍凉悲壮---边塞诗中多表示。
多传达思乡怀亲、爱国卫国、征人愁怨等情绪。

清新明丽---景物淡雅疏朗,色彩通亮。
多传达闲适愉悦之情。
例如,杜甫 《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宁静恬淡---环境安静,纵然有动态描写,也是为了衬托靜景。
墨客心情平和,多不受外物杂务滋扰。
例如,白居易《村落夜》“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落南村落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多有表示,如《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悲惨冷落----多秋冬萧瑟之景。
多传达悲哀落寞之情。
例如,柳永词《雨霖铃》 “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描述性意象鉴赏常用到的四组意境主题观点

宏阔:苍凉悲壮、雄浑壮阔、雄奇瑰丽、辽阔深远、空灵高远等

细腻:缠绵悱恻、宁静、闲适、宁谧、朦胧渺远、清新明丽等

热闹:热烈、繁华、繁盛热闹繁荣、欢畅、绚丽等

清冷:暗淡、凄清、寥落、冷落、萧瑟、荒凉、冷寂、 渺茫等

3、措辞风格类术语

形容措辞风格、特点的常用词:清新脱俗、行云流水、夷易亲切、普通易懂、明白晓畅、自然天成、明快、蕴藉蕴藉、简洁凝练、绚丽多彩、朴实、沉郁抑扬、清新自然、淡雅、华美等

★古诗的分类

(一)按诗歌的内容分为:

送赠离去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思乡念亲诗、山水田园诗、哲理诗,等等

(二)按措辞形式分为:古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词、曲);

(三)按内容有无较完全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抒怀诗(包括直接抒怀,借景、人、事物的描述的间接抒怀)。

(四)按表现手腕分为:

浪漫主义诗歌:想象、夸年夜、措辞富丽,一样平常表现对空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躲避。

现实主义诗歌: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响,戳穿阴郁,表达批驳,不满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文体

1、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古风,一样平常指唐朝以前涌现的诗歌。
其表现形式一样平常自由开放,不受多种格律约束。
古体诗的句式不限,可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也较宽泛,可平可仄,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
就广义上而言,古体诗包括乐府诗、楚辞、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诗中的句子无一定规格,可长可短,短句可一字,长句可十字以上,如李白《蜀道难》)、歌行体(由古乐诗发展而来,常兼用杂语,多以七言为主,为便于抒怀、叙事,有时还插入散文句式和语气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
狭义上的古体诗则单指五言和七言古诗。

2、律诗

律诗,旧诗文体之一,形成于唐初,又叫近体诗。
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其名称按顺序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即三、四两句)和颈联(即五、六两句)哀求前后句对仗(即对偶)。
全诗统共四个韵脚,首句可押韵,亦可不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律诗以首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
律诗的平仄规则从排序的角度可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两句口诀概括,也便是说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管,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符合规则(即平仄相对)。
律诗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外,还有六言律诗等。

3、排律

排律指长篇的律诗,一样平常为八行以上。
排律包括五言、七言两种。
排律的格律哀求与八行律诗基本相同。
排,即排比。
他的体式是按照八行律诗的形式,一联联排比下去,实际乃八行律诗的延续,除首句两联不对仗外,别的部分不管多长,统统哀求对仗。

4、绝句

绝句原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早在南北朝和古乐府中涌现过。
到唐代时,成为一种诗歌文体,每一首四句,是近体诗中系统编制最小的一种。
绝句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绝句中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等。

5、词

(1)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的差异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示,它概括词的紧张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一样平常与内容无关。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个中 “赤壁怀古”是标题,揭示该词是怀古咏史类题材;“念奴娇”是词牌,不关内容。

(2)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三者的差异在于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中调在五十九至九十字内,长调是在九十一字以上。

6、散曲

散曲在金元时期兴起,与词附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利用口语。
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少则两曲,多则不限。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必须用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
如马远致《越调·天净沙·秋思》只含“天净沙”一曲,是小令。
再如《般涉调·哨遍·高祖回籍》,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个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它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常考的古典诗歌

1、山水田园(写景)诗

① 写山村落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赞颂山川景物,表达喜好之情。

② 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神往(隐居山林),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识破世事)。

2、送赠离去诗

① 与朋侪(物)的深厚情绪(依依惜别之情)(或壮别,或伤别)。

② 朋侪拜别后(或自己离开后)孤独寂寞之感(伤别)。

3、边塞诗

① 写边塞景物和戍边生活,抒发防守边陲、保家卫国的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颂。

② 写边塞景物和戍边生活,抒发戍边之苦、思乡之痛,表达对战士的同情,表达对战役的批驳(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4、感怀诗(怀古咏史诗、怀人诗)。

① 追慕评价古人,或自伤出生(怀才不遇,流落流落),或抒发肚量胸襟与抱负(建功立业,壮志犹存)。

② 在昔盛今衰的(古迹)比拟中抒发财国之悲或世事无常的感慨(感伤兴衰);表达时势变迁的沧桑之感(物是人非,借古讽今)。

③抒发思念(思乡怀人)之情;虚拟家乡亲朋对自己的思念。

5、咏物诗

托物言志:①抒写空想与情操;②批驳不良社会征象。

6、哲理诗

包含生活的哲理,以宋代哲理诗为代表。
其显著特点便是既有诗歌的特色,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领悟、高度统一 。
例如朱熹·不雅观书有感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理解并节制一定的表达技巧,学会用术语鉴赏

1、表达技巧有几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腕、表达办法、艺术手腕、篇章构造

修辞手腕

比喻、拟人、夸年夜、比拟、反问、设问、反语、双关、借代、用典、排比、对偶、通感

表达办法

紧张有:

①描写:包括白描、工笔、细节、动静、正侧、点面、虚实、远近、声色、明暗等

②抒怀:直接抒怀(直抒胸臆),间接抒怀(借景抒怀、借事抒怀、借物抒怀)

艺术手腕

①表示情与景(物)关系的手腕有:借景抒怀--即景生情、触景生情

缘情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②描写类手腕有:包括白描、工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

远近结合、声色结合、明暗比拟、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

③其他手腕:比兴、象征、用典、比拟、先抑后扬、渲染陪衬(衬托)、讽喻(借古讽今),等等

行文章法

卒章显志、叠词叠句、首尾照料、铺垫、过渡、问答,倒装(因果倒装、身分倒装、太阿倒持)

详细剖析:

(1)修辞手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色,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浸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墨客借沙鸥自比,把孤苦伶仃的自己比喻为茫茫天地之间那一只孤独微小的沙鸥,形象地表达了他老病交加而飘泊无依的伤感。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薄暮”,用视觉“暗”写嗅觉“喷鼻香”、突出使女的特点。

◆借代: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用“帆”代“船”。
如“豪门酒肉臭”,用“豪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意见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利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兵败乌江的历史一定性。

◆夸年夜:对事物的形象、特色、浸染、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光鲜地表达事物的浸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墨客用夸年夜的手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利用典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古人诗句两种。
个顶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态度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欲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措辞精髓精辟,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蕴藉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染力。

◆比拟: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环境为难刁难照,互比较较。
比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墨客某一方面的思想情绪。
比拟,意在比,突出的工具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末了一句描写今日冷落悲惨形成强烈的比拟,寄寓着墨客昔盛今衰的感慨,使读者感想熏染特殊深切。

◆对偶:用构造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反或附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措辞简练,整洁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蕴藉。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以为气候万千。
更主要的是,从中感想熏染到墨客年光时间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排比:把内容关联、构造相同或相似、语气同等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一气呵成,增强气势,使内容集中,起强调浸染。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故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便是双关。
包括谐音干系和语意双关两种。
双关可使措辞表达得蕴藉、诙谐,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属谐音干系。

◆比兴。
“兴”是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写的紧张事物。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说鸟鸣,再写下文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反语:反语便是说反话的办法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办法。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诗句表面上说,有点名声,哪里是由于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该当由于年迈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蕴藉。
实际上墨客素有远大的政管理想,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紧张不是由于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墨客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落意。

(2)艺术手腕

①描写手腕以及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反衬(以动衬静,以美景或乐景衬哀情),视觉(俯视、仰视),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②抒怀办法:直接抒怀(直抒胸臆),间接抒怀(借景抒怀,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③情与景(物)的关系:

即景抒怀――是指碰着面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触景生情――受到面远景物的触动,引起遐想,产生某种感情。

借景抒怀――顾名思义便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绪。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便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 是指墨客通对物品的描写和阐述表明心迹,表达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法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感情等。

④常见艺术手腕:

动静结合:是古诗常用的一种写景手腕,每每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每每因此静为主,以动衬静的办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墨客在描述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墨客用“竹喧”陪衬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传染力。

衬托:借描述别的事物以突出紧张工具,使要刻画的事物光鲜突出。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紧张一方。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便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陪衬紧张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反衬,便是利用同紧张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反衬包括以动衬静,以乐(美)景衬哀情,等等。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道理。
即通过特定的、随意马虎引起遐想的详细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附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

抑扬:把要抑低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个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取先扬后抑的手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感情奇妙变革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感情,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料:指诗中对标题或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呼应。
恰当利用这种方法使构造显得紧凑、严谨。

渲染:便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述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浓郁的深秋景象渲染出江边冷落、冷落的气氛,陪衬出墨客长年流落、老病孤愁的繁芜感情。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绪。
如: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的都是面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去的依依不舍。

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便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央。
“卒”为完毕。
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央、主题的手腕就叫卒章显志。

六、常见意象象征意义归纳:

梅花 (刚毅、不怕挫折、冰清玉洁) 松柏 (高洁 、刚毅,象征孤直倔强的品质。

竹 (高风亮节,不屈不挠的风骨 ) 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

蟋蟀(准备冬衣怀念征人) 鸿雁 (借指书信,表达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浮云 (比喻在外流落的游子) 杜鹃鸟 ——哀怨、悲惨或思归的情思

蝉 (高洁) 柳 (惜别怀远)

丁喷鼻香 (愁思或情结) 芭蕉 (孤独忧闷)

草 (比喻离去的愁绪) 梧桐 (悲惨悲哀 )

鹧鸪鸟 (离愁别绪 ) 猿啼 (悲哀)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春水 (比喻愁思)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羌笛 (喻指边塞征夫的悲惨之情)

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月老 (媒人)

秋水 (喻指眼睛) 三尺 (指法律)

杜康 (酒的代称) 鸿鹄 (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秦晋 (两姓联姻) 婵娟 (玉轮)

红豆 (爱情信物) 玉轮——思乡念亲

菊花 ——刚毅、高洁的品质 比翼鸟、连理枝 (比喻恩爱夫妻)

泰斗 (比喻精彩的可作榜样的人物) 戏班 (戏曲艺人)

高山流水 (借指知音或乐曲高妙) 哀鸿 (比喻哀伤痛楚、流落失落所的人)

双鲤 (代指书信)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豆蔻 (女子十三四岁) 献芹 (谦称赠人薄礼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投笔 指弃文从武。
   柳营 指军营。
   请缨 (比喻杀敌报国)

逐鹿 : (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问鼎 : (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执牛耳 :(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针言。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行为类意象): 表达对亲人的顾虑。

斜阳(夕阳、落日):传达悲惨失落落、苍茫沉郁之情。
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长城 :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墨客常用“楼兰”代指边疆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五柳 : 隐者的代称。
东篱 :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七、诗歌鉴赏常见问答格式:

1、第一种模式 剖析意境型

提问办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若何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述了一幅若何的画面?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捉住诗中的紧张景物,用自己的措辞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样平常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生僻、宁静幽美、雄浑壮阔、萧瑟悲惨等,把稳要能准确地表示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弗成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第二种模式 剖析技巧型

提问办法:这首诗用了若何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修辞手腕(或艺术手腕)。
墨客是若何抒发自己的情绪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腕。
(3)此手腕有效传达出墨客若何的感情。

3、第三种模式 剖析措辞特色

提问办法:这首诗在措辞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措辞风格。
谈谈此诗的措辞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措辞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详细剖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若何的感情。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办法:这一联中最生动真切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阐明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遐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陪衬了若何的意境,或表达了若何的感情。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办法: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浸染。
(2)从该词在诗中构造上所起的浸染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