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可以乱改,紧张有两个缘故原由:

其一,同一个意象不可涌现两次;

其二,原诗有其内在的逻辑,如果动了,必须逻辑上还畅通。

改诗有时候改几个字即可,少到改一个字也常见,历史上有不少”一字师“的故事。
但是这首诗肯定不能只改一个”舟“字。

杜甫旅夜书怀中寰宇一沙鸥能否改成寰宇一孤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改诗每每是如此。

一、同一首诗 把稳避免意象的重复

同一首诗词,除非故意为之,一定要把稳避免重复的意象。

杜甫这首诗第二句已经有了一个“舟”,因此不能涌现第二个舟,乃至船、舸等字也要避免。
特殊是这个舟还作为五律的韵脚,押韵更不能重复了。

原诗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是,如果后面改为舟,第二句就不能用舟了。
至于怎么改办法就多了,可以舟、鸥互相交换,也可以整句互换,也可以用新的意象。

二、诗词的章法与逻辑

诗词的创作,犹如说话一样,要想表达清楚,就必须须要符合逻辑,讲究章法。

杜甫这首诗的题目是《旅夜书怀》,因此第一联写出了“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第二联写出了“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通过描述景物,写出了”旅、夜“的意境。
首联写近景和比较细微的景物,

颔联的景物变得远大而恢弘 。
古诗中如果两联都写景,一定会有变革,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视觉或听觉......

第三联开始转为“抒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从景物的描写转为抒怀,是五七律的章法布局,或情转景、或景转情、或情景相融。
这首诗,景物描写更多,但是景中含情,第三联则是直接抒怀。

第四联以比兴手腕,用“沙鸥”这个意象自喻,实在还是抒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受到好友严武的照顾,在成都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落去了依赖,于是携家乘舟东下,飘泊于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夔州之间。
此时的杜甫老无所依,出息未卜,因此有”天地一沙鸥“之感叹。

知道了杜甫此时的心情,如果改为”天地一孤舟“,也并不是不可以。

人可以比作孤单的沙鸥,也可以比作孤舟,但是须要作一些改动,而且逻辑上还要说得过去。

三、不能大略地调度句子顺序

原诗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言律,修正时,首先须要把稳符合格律的规则,

做一下句子调度,这样也可以改为一首五律, 而且一个字不用变革,成为平起仄收的五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但是这样改,和原诗比差在哪里呢?

实在前三联不差,差在末了一联 。
首联即以比兴起: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而且这个发轫如空中落石,引起读者好奇,接着颔联抒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但是这两句抒怀,承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并失慎密。
不如原诗的颈联与尾联顺序自然。

老病休,有流落之感,可以承接首联,但是第三句”名岂文章著 “有点突兀。

颈联写景,中间二联先抒怀,然后再写景也很常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但是最大的问题涌现了,尾联没有余味: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颈联”星垂“两句夜景伟大,尾联”细草句“写近处眇小景物,并不相称。

而且后两联都是写景,短缺感情的抒发。
这样改的话,尾联是败笔 。
从此处可以看出一首诗章法布局的主要性。

尾联的修正,紧张是第七句,要增加抒怀的成分。
第八句中的”独“字,实在有一定暗喻浸染了。

可以改为:

微风青草岸,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嫡知何处,危樯独夜舟。

四、喻体的改变

实在也不用上面那样大动,只须要把”舟、鸥“互换,然后再改几个字即可。

第二句,危樯独夜舟,是平平仄仄平,而天地一沙鸥,是中仄仄平平。
为了符合格律的句式,舟、鸥换位置往后,可以改为:翻飞水上鸥;天地一孤舟。

改完往后,全诗如下:

细草微风岸,翻飞水上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然何所似,天地一孤舟。

这首诗鸥与舟的调度,实在是喻体的改变,原诗在尾联把墨客比作一只孤单的沙鸥。
如果把舟放在末了,那么便是把喻体改为了孤舟。

原来诗中的舟,是一个完备实写的景物:危樯独夜舟。
改到末了一句,舟,就成了墨客的喻体。

而鸥放在首联后,写实的味道浓一些,但同时也具有比兴的意义。
前面比作一只努力奋斗的沙鸥,后面比作一个孤独失落意的孤舟。
一首诗有了两个喻体。

翻飞水上鸥,也可以通过润色词语的改变,而授予这是鸥不同的人格特点,例如徘徊水上鸥,危樯水上鸥,相思水上鸥,知心水上鸥,翻飞逐浪鸥....

结束语

没有不能改的诗词,只不过改得好还是改得不好而已。

修正经典作品,犹如生理解剖。
杜甫为何这样布局?此处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一句为何是这样安排字词顺序?通过比较,领悟会更深一些,也更清楚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学习书法要临帖,学习绘画要临摹,这种诗词的修正也类似临帖,是学习古人的一种捷径。
否则人云亦云,并不清楚好在哪里,自己的创作也很难得到提高。

@老街味道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唐诗中很少犯此诗病

不雅观宋填词114 邻鸡不管离怀苦 黄公度暗讽秦桧如打鸣公鸡

身轻一鸟过 诗圣杜甫一个字 难煞欧阳修和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