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玉楼春》,听说便写于景佑年间,欧阳修离开洛阳之时,当时正值百花盛开的春天,在这样的日子里离去,自然别有一番感想熏染,欧阳修这首《玉楼春》,便是记录当时心境,全词写得深婉蕴藉,在离去的不舍中又充满了些许落寞的孤寂感,读来隽永可人,别有一番韵味。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暗香相间发。游丝故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将读者一下子便带入到缤纷多彩的满城春色中,“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暗香相间发”,洛阳城中,繁花似锦,芳菲无限,这已经是非常俏丽的景致了,但词人的笔触并不仅知足于此,而是进一步用味觉来渲染这无限“芳菲”的景象,以是除了“秾艳”之外,还有“暗香”的味道沁人心脾,姹紫嫣红的春天,再辅以东风吹来的阵阵花喷鼻香,令民气境为之一畅。
接着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却暗含了离去之情,大有缠绵不舍之意,读来蕴藉柔美,极富诗意,“游丝故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游丝是春天之纷飞的柳絮杨絮,它们随风而起,熏染在人们的衣服上;柳枝优柔,且自古便承载了送别的意象。游丝和垂柳,本是无情之物,但在离去人眼中,却仿佛都成了有情之物,彷佛“游丝”是刻意缠绕着人们,不想让人离开一样,“垂柳”却争着送别,一留人一争送,相辅相成中,便道出了离去的情景,这两句景中带情,已经使人感想熏染到了离去之意。
但无论是想要留住也好,想要送别也罢,词人究竟还是离开了,下片便写旅途之景致和感情。前两句同样是写景,但却极有概括力和韵味,堪称神来之笔,“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旅途中的春色,同样无比俏丽,放眼望去,山行处均是杏花,片片杏花林与青山相互映衬,煞是俏丽,而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游子,绕山而行,路途迢遥而又漫长,既然无法即刻走到目的地,索性便停下来,去欣赏这俏丽的春景,于是他在山下找了一所旅店,打算在此过夜。
村落庄驿站的寂静与洛阳城中的热闹形成了强烈的比拟,到了晚上更是如此,以是词人才有了末端这一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今夜良宵佳景,但只有词人孤身一人,没有任何相伴之人,若有,只是那天上的一轮明月而已,这一嗟叹,与前面热闹的春景形成了光鲜的比拟,词人的感情,也仿佛在这一刻全都迸发了出来,而词至此处,也戛然而止,留给人无穷的余味。
欧阳修这首词,虽然不是他的名篇,但却婉转可人,将热闹的春景与离去的感情,结合地奥妙无间,整首词读来伤感却不凄厉,极富诗意和韵味,无疑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