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西鄙人《哥舒歌》(书法作品为自创,笔墨、图片来自网络)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释】

天天一首唐诗宋词唐西不才哥舒歌附朗读赛大年夜家集字帖

①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
哥舒因此部落名称作为姓氏。
《全唐诗》题下注:“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②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③窥:窃伺。
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

④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
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翻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了望;

他们再不敢南来超越临洮。

【作品简介】

《哥舒歌》是唐朝西部边民对哥舒翰赫赫战功的颂歌。
此诗以形象的比喻、明快的言辞成功塑造了一个威震一方的民族英雄形象。
全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
其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落五言诗的典雅逸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领兵大破突厥后西北公民为歌颂其战功而作。
哥舒翰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由于王忠嗣被诬陷革职,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的设置便是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乐都县)。
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役中是有表示唐玄宗骄奢好战的一壁的;有的战役则是属于抵御吐蕃侵扰的。
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疆的局势,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总体上起到了安定边疆,保护公民生活、生产的浸染。
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
”这里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这首民歌根本上加工过的作品。

【作者简介】

该诗的作者考为唐代西鄙人。
史上并无西鄙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记载,因此意为大唐西北边疆人。
但经下面剖析,这首诗的水平很高,边陲野人难以为之。
故疑为唐代墨客在民歌的根本上所改。

宋代李昉等十二人所著《太平广记》卷四九五《杂录》:\"大众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之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
'\"大众个中“筑”原作“策”,据陈校本而改。

《旧唐书》《新唐书》都有对哥舒翰的记载,唐代墨客储光羲、高适、李白、杜甫多有关于哥舒翰的诗,称其“哥舒(大夫)”。
例如: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个中显然有《哥舒歌》的影子。
此类证据颇多,可以采信。
以是可以肯定诗中“哥舒”确系指哥舒翰。

附赛大家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