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讲学的地方
抗日战役期间的1939年,在乐山发生了一件被众人所津津乐道的“小事”:有一位56岁的大师,五短身材,其貌不扬,在乌尤寺内设立复性书院,他希望通过书院讲习儒家理学之理,规复人们已经失落去的心性,以是将书院命为“复性”。书院创办不到两年,便由于战役无奈地停滞了讲课,只管如此,却并不妨碍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国学人才。
一代儒宗:研讨宋明理学淡泊名利
马一浮,单名浮,一浮是他的字,祖籍浙江绍兴,因父亲马庭培宦游仁寿,1883年生于四川成都,6岁随父回浙江,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接管的是中国传统教诲。在周作人晚年所写的回顾录中曾提到,1898年,15岁的马一浮参加科举县试,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同榜,名列榜首。进入二十世纪,为了更加理解西方哲学,马一浮学习了英、德、日、法等多国措辞,曾去美国、日本游历。他将自己从美国购买的《成本论》带返国,成为将此巨著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返国后,马一浮定居杭州,他不认同当代学校教诲,而是神往创办一所中国古典式书院,于是隐居于陋巷之中,潜心研讨宋明理学,淡泊名利,不涉时势,多次婉拒了做官、执教的约请,梁漱溟称之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周恩来赞他是“我国当代的理学大师”。
抗日战役开始之后,杭州的陋巷再也容不下那一方安静的书桌,马一浮带着自己的部分藏书辗转内迁。1938年夏天,在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约请下,他放弃了自己“古闻来学,未闻往教”的坚持,来到已迁往江西的浙江大学讲授儒学。
在《马一浮集》中,他谈到自己讲学于浙大的一部分缘故原由是为了避难,但讲学也的确是其心愿。然而,儒家讲求修身养心、追求义理的传统,并不能吸引齐心专心想用所学投入爱国救亡运动的青年学生。马一浮与浙大的缘分也止于相逢,难以相守。
选址乐山:看中三江汇流风景奇丽
乐山文史专家唐龟龄见告三江都邑报,马一浮希望创建一所古典式书院的想法,与正在实行“中国本位文化”说的时任教诲部长陈立夫不谋而合,因此国民政府提出帮助书院的创办,约请马一浮入蜀办学。马一浮犹豫再三,接管了约请,于1939年2月8日离开浙江大学,前往乐山。马一浮到乐山后,开办了中国传统的“复性书院”,由自己任院长并担当主讲,办学地点则设在乌尤寺。
近日,来到乌尤寺,乌尤寺胜忠师傅说,“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便是指乌尤寺如天国一样平常的俏丽景致,马一浮正是中意于乌尤寺位于三江合流之处,山水明丽,视野开阔,又有相传于汉代犍为舍人表明《尔雅》的尔雅台,就决定将复性书院设立在乐山,开坛讲学。
胜忠师傅带着参不雅观了马一浮办学的地点,他边走边说,乌尤寺建筑面积不大,除佛教殿堂建筑外,只有始建于明的旷怡亭和始建于宋的尔雅台是非佛教建筑,因此在选择作为书院用房时就颇受约束。但当时的遍能方丈是一个富有学识且十分开明的高僧,以是书院的用房都得到了很好的办理。
以旷怡亭、尔雅台作为讲学教室,遍能方丈还在旷怡亭题字“马一浮讲学处”,把客堂作为图书室,客堂二楼则是学生宿舍,罗汉堂两侧小院作为职工办公住宿用房,因客房院内有两棵荔枝树,当年也称为荔枝楼,后来荔枝树枯去世,改名客房。而马一浮则住在濠上草堂,地点在乌尤寺山上与麻浩崖墓之间的空地上,后来因扩建等缘故原由被拆除,现已不复存在。
开坛讲学:800多人报名只招生30余人
唐龟龄表示,1939年9月15日,马一浮于旷怡亭讲堂前举行了大略而又隆重的仪式,正式开始了复性书院的传授教化。书院招生的传出后,由于报酬不错,共有800多人报名。挑选之下,只招了30余逻辑学生,西席、教工、杂役等统共60多人。
乐山有名学者魏奕雄说,复性书院最早录取的生员中就有乐隐士杜道生,杜道生生前说过,他便是参学人,由于他当时在乐山县立中学任教,不能完备脱产就读。他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笔墨学、措辞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曾师承于钱穆、胡适、沈兼士等国学大师,杜道生把以笔墨为根本的传统文化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怀着薪火相传的信念,为古老的中国延续精神的火种。
迫于形势:书院开讲不敷两年就停讲
乐山收藏爱好者张旭东从前收藏到一本刻印自复性书院的讲录本《复性书院讲录卷一》,张旭东还联系了马一浮的弥甥女丁敬涵,通过丁敬涵的复书,理解了这本讲录的历史。
《复性书院讲录卷一》
看到,《复性书院讲录卷一》为线装本,分“开讲日示诸生”、“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四部分。在“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部分,又分为四书类、孝经类、诗类、尚书类、三礼类、乐类、易类、春秋类、小学类、群经总义类、子部儒家类等种别。刻印版的“讲录卷”上,墨色清晰、字迹工致,展开每页左下角还印有“复性书院业刊”字样。
“《复性书院讲录卷》共有六卷,涉及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诗教、礼教等。”丁敬涵在信中说,书院主讲为马一浮,讲座人是熊十力;讲友有贺昌群、沈敬仲;而常讲的则有张立民、刘公纯、王星贤等人,书院还先后发聘书聘赵尧生、谢无量、叶左文、梁漱溟、张真如等人主讲。
除讲座外,平时学生们自由阅读,写札记,每半月交一次札记,由马一浮亲自批改,两三天后即可发回学生,每年开卷考试一次。1941年夏曾给5名考试精良者颁发奖金,3名各200元,2名各100元。
魏奕雄说,本来复性书院的学制是三年,但是在抗日战役炮火连天的形势中,特殊是乐山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后,一些学生以为整天读经复性,不如投身民族救亡的实际事情,学生们也渐生去意。再加上物价飞涨,而教诲部所给经费仍旧是每月三四千元,不敷开支,到1941年7月,只开讲了不敷两年,就无奈地停讲,遣散学生,但保留书院名称,转而专事刻印古籍,再未公开招生。
文化盛事: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如今,在乌尤寺内还留有马一浮的多处墨宝,唐龟龄见告,隐居于乌尤山之上的复性书院,专注于儒学义理的研究,与乐山社会打仗并不多,但马一浮在乌尤寺留下很多墨宝、诗文,现在我们还可以从中一窥当年复性书院的风采。
看到,在乌尤寺的方丈室门口,尚有马一浮小篆体书“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的楹联;马一浮“雨花崖”手迹也还刻在岩上。胜忠师傅说,他为乌尤寺所作的数十首诗仍流传世间,个中一首《乌尤楠树歌碑》还刻石立于寺内。
作为一件文化盛事,复性书院的创办受到了文化界的瞩目,乐山这个小城也受到了很多文化名人的关注。据魏奕雄先容,当时的复性书院,大家云集,张颐讲欧洲黑格尔、苏格拉底等的哲学思想,谢无量讲文学,黄建中讲百家诸子,钱宾四讲孟子等儒家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政治,赵熙也来辅导过诗词写作,乐山复性书院名播全国,钱穆在回顾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对这段争鸣岁月依旧津津乐道。
唐龟龄见告,由于寺庙内办书院自古未闻,曾有一名英国教授专程从成都来访,儒学大师马一浮,用外语同与佛教素不相识的西方学者,在释伽牟尼像前大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成了千古未有之景不雅观。
“所谓奇迹,便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创立之初,海内学者就对创立复性书院的主见持有疑惑态度,而且在抗日战役战事正稠的时候,创办一所传授国学的古典式学院彷佛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马一浮怀着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严格恪守儒家文化传统,培养了一批儒学人才,刊刻了大量经史子集,他为保存、传承儒学经典的努力,是十分值得佩服和尊重的。”文化界人士纷纭表示,抗战期间,作为保存民族文化而创办的古典书院——复性书院,虽然只讲学一年零八个月,但是却培养了一批专研国学的人才,并刊刻重印大量古籍,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