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节迈多士,斯文传古风”。今年适逢邓拓诞辰110周年,日前,由中国美术馆策划并主理的“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佳构展”与不雅观众见面,呈现了邓拓捐赠的艺术佳构70余件(套)。这批作品上自宋元,下至晚清,个中就有北宋苏轼创作的绢本水墨画《潇湘竹石图》。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公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精彩的新闻事情者、政论家、历史学家、墨客和杂文家,著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等。因其笃好字画,以是他在事情之余看重研究和收藏积累了许多古代字画。
邓拓在《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中说:“苏东坡所作《潇湘竹石图卷》,可谓古画中精彩作品之一……东坡作画,切实其实随手拈来,自成一格。无论在纸上、绢上,随便用墨、用笔,犹如写字一样平常。细看此图所画潇湘竹石,更加证明东坡画法具有极大创造性。画石用飞白笔法,画竹用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而稍加变革,画烟水、云山、远树则用淡墨点染,气韵生动。”
据邓拓考证,此画创作韶光当在公元11世纪后半期。画卷上有历代收藏家26人题跋,笔墨达3000余言,卷末有题款“轼为莘老作”。邓拓说:“五字题款语句简练、亲切,与东坡文章风格同等;字体古朴、憨实,一见而知其为真迹无疑。”“莘老”即孙觉,江苏高邮人,曾担当过七个州的知府。孙觉与苏轼年事相称,又是同榜进士,加之政见相同,因而二人关系非常密切。此画应是苏轼为孙觉所作。孙觉的半子、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有《题子瞻画竹石》诗曰:“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
北宋字画名家米芾在长沙任职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他没有因苏轼政治落难而回避,而是专程从长沙前往拜访,二人自然是一见如故。米芾在《画史》中评价苏轼的画:“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不雅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米芾评价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邓拓在文中说:“题跋最晚之韶光截止于明代嘉靖辛酉,即公元1561年。自此往后,一贯秘藏于金陵李家,不肯示人,故无人得知,而为明清以来著录家所未见。”李家将此图视为珍宝,代代相传。后来不知何故,《潇湘竹石图》与苏轼的另一幅《枯木怪石图》皆为方雨楼所藏。方雨楼为民国期间著名古董商,对字画鉴赏、金石、碑版、古泉币均有研究,徐悲鸿曾聘请他到艺专授课。曾做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从方雨楼的古玩店买下了苏轼的两幅画作,《枯木怪石图》被其日本夫人带到日本,这幅《潇湘竹石图》一贯为白坚夫所收藏。
1961年,由于生活困难,白坚夫想将《潇湘竹石图》出售,以补生存。邓拓得知后,找到白坚夫,“展开全图,俊逸之气扑人。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旁边烟水云山,渺无涯际,宛如彷佛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致苍茫,令民气旷神怡,徘徊瞩目,不忍拜别”。经由协商,此画终极以5000元成交。邓拓用上《燕山夜话》的稿费,再变卖自己收藏的14幅古画,将此画买了下来。
据邓拓之女邓小虹回顾:“为了研究和考证,父亲从历史博物馆借来历代丝织品的样标,用放大镜细心不雅观察、剖析历代丝织经纬的特点;同时也大量查对苏东坡不同年代的书法作品,潜心琢磨苏氏的用笔特点,广读苏东坡所用的金石印鉴,对这幅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邓拓得到此画,非常愉快,曾赋诗《怀苏东坡》:“曾谒眉山苏氏祠,也曾阳羡诵题诗。常州京口寻余迹,儋耳郊原抚庙碑。海角天涯出生感,朝云春梦去世生知。千秋何幸留遗墨,画卷潇湘竹石奇。”此诗抒发了对苏轼命运多舛、仕途蹭蹬的感慨和对《潇湘竹石图》的惊叹。
1964年,邓拓请荣宝斋的许麟庐师长西席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54件佳品,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个中还有沈周的《萱草葵花图卷》、唐寅的《湖山一览图》、吕纪的《牡丹锦鸡图》、仇英的《采芝图》等,多属国之宝贝。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这次展览的序言中说道:“自邓拓师长西席捐赠以来,这批古代绘画珍品便成为中国美术馆的宝藏,发挥着巨大的精神代价。2012年,在其百年诞辰之际,经由保护修复的捐赠作品全数展出,在纪念并表彰其高风峻节的同时,也将他的精神理念传播推广。此后,个中的佳构力作又十余次露面于各种展览。邓拓师长西席及其收藏为中国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为山还特殊引用了邓拓的一句诗:“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公民艺术新天地,展望方来万里途。”这正是邓拓无私境界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