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

【才多俗美,更数十年犹得收其实用者,其教使之然也】出自明代张岳《草堂学则》。
更:经历。
意思是:人才之浩瀚,风尚之淳美,再经历十年仍能受益,这都是教诲带来的结果。

【不以规矩,不能成周遭】出自《孟子•离娄上》。
规:圆规。
矩:曲尺。
意思是:不该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用来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出自《孟子•尽心上》。
大匠:高明的工匠。
毂率:标准。
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会由于拙笨的工人不会利用就改废绳墨,羿不会由于拙劣的射手就改变其拉弓射箭的准则。
解佛教导应有一定的法则,不能由于学生的问题就轻易改变。

古诗文名句分类典藏学问类治学苦读善学文道文采

【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意思是:如果不兴办教诲,如果没有老师传授学问,那么,本来可以不废弃的人才也自然会废弃。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
意思是:教导别人,便是要使其长处得以发扬,使其短处得以遏制。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自清代朱舜水《劝兴》。
劝:鼓励。
意思是:尊重教诲、鼓励办学,是国家培植的根本;挖掘贤士、培养人才,是管理政务的紧张。

【师之所以为师,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出自明代薛瑄《送孔节文分教徐州序》。
道:道德规范。
本:依据。
意思是:老师之以是能为人师表,是他的言谈一定出自道德,他的行为必定符合道德,他的授教一定依据道德。

【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出自明代何心隐《师说》。
帱:覆盖,这里指广为传播。
约:简明。
意思是:老师不即是真理,但是没有老师,就无法让真理广为人知;老师不即是学问,但是没有老师,就不能让学问简约明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唐代韩愈《师说》。
不必:不一定。
意思是: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做老师的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出自《孟子•告子上》。
规矩:法则。
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别人,一定会按照法则,而学习的人本身也应该遵照法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
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
悱:想说而又说不来。
隅:一角,一方面。
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示他。
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鄙人】出自《孟子•离娄下》。
中:道德品质很好的人。
养:教诲。
才:有才能的人。
意思是:让道德品质好的人去教诲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去教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
意思是:教诲别人就像教别人射箭一样,只将弓拉满,但不发箭,只做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比喻教诲要长于启示。

【可以语上而不语之,是抑其所可至;不可语上而语之,是强其所未能,皆非贤人因材之教也】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
上:博识的学问。
意思是:可以教授他博识的知识而不教授,就抑制了他能达到的水平;不能教授他博识的知识却教授了,是强其所难。
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贤人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劝学》。
意思是:人刚生平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终年夜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由于受了不同教诲的结果。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
杇:同“圬”,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
意思是:糜烂的木头不能再用来雕刻了,用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刷了。
比喻对无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养他了。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教诲不应分贫富贵贱、地域种族等种别,而是应该对付什么样的人都该当给予教诲。

【身教亲于言教】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
意思是:以实际行动来教诲别人比用言语去教诲别人更好。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出自《孟子•尽心下》。
近:浅近。
指:同“旨”,意义。
意思是:措辞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这才称得上是“善言”。
解佛教导应由近及远,深入浅出。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出自《荀子•大略》。
勿面:不表现在脸上。
意思是:对付自己的孩子,君子虽然喜好,但却不表现在脸上,如果使唤他,也不用好的神色,教导他要用道理来勾引他,而不是逼迫他。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天子言事书》。
苟:如果。
意思是: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管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如果能够为国家的管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该当全部列入学校的教诲范围。

【学即教,教即学,相互资矣】出自明代王肯堂《交友》。
资:依托,凭借。
意思是:学便是教,教便是学,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出自《左传•隐公三年》。
义方:道义。
意思是:疼爱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义来教诲他,而不要让他收受接管邪恶的东西。

【传授教化相长】出自《礼记•学记》。
长:匆匆进。
意思是:教诲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意思是:没有人想去学若何驾御龙的,却都乐意学若何驾御马;没有人想去学若何管理鬼的,却都乐意学若何管理人。
这是由于人们都想学急需且实用的东西啊。
解释学问应能为实际所用。

【无财之谓贫,学而弗成之谓病】出自汉代刘向《新序•节士》。
病:弊病,弊端。
意思是: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知识而不能实践叫做弊病。

【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出自明代薛瑄《薛文清》。
意思是:学习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只假如能够知道一点,就做一点,知道一些,就做一些,就会有所裨益。

【废学若断织】出自汉代刘向《烈女传》。
意思是:中途放弃了学业,就好比织布时断了线一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
合:应该。
时:时期。
意思是:文章该当为时期而作,歌诗该当为道理而作。

苦读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出自《孔子家语•三恕》。
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终年夜了往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
炳:点燃。
意思是:小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彷佛是初升的太阳;到了壮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彷佛是中午的阳光;到了老年的时候才爱好学习,就彷佛是点燃的烛炬的亮光。
解释人只要学习,不管什么时候,总会看到光明。

【君子之学,去世而后已】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
意思是:君子对学问的追求,直到去世才肯结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论语•学而》。
求:追求。
正:纠正。
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干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出自《淮南子•修务训》。
知:同“智”,聪明。
意思是:人虽聪明,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还不如愚钝而好学的人。
解释人应勤奋好学,不能自恃聪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
意思是:机警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辱。

【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出自宋代朱熹《上蔡师长西席语录》。
须:第一个“须”为必须;后两个为须要。
意思是:对付学习,该当像饥饿的人对饭食的须要,寒冷的人对衣物的须要一样才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
意思是:人们的学习,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么就会每天都退步。
解释学习应勤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做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如果真正学起来,难的也变得随意马虎了;如果不学,大略的也就变难了。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嬉戏:玩耍。
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之以是没有学习,都是由于贪玩所害呀。

【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出自宋代杨万里《庸言》。
怙:依赖。
天:资质,天赋。
画:划界线,局限。
人:指后天努力。
意思是:不可以依赖的是自己的天分,不可限量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
跬步:半步。
意思是: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汇聚眇小的溪流,就不能汇聚成广阔的江海。
比喻学习在于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劝学》。
深溪:深谷。
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意思是:古人学习总是不遗余力的,从少壮时就开始努力用功,到年迈的时候才有所造诣。

【贤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贤人】出自清代颜元《习斋师长西席言行录•齐家》。
意思是:智能高的人是勤奋肯干的庸人,而那些无所作为的庸人则是不肯用功的贤人。
解释只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为贤人,如果不肯用功,便是贤人也会变成庸人。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却了用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却了忧闷,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
形容学习之勤奋。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出自明代薛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
意思是:有一时的空隙,就可以用这一时的空隙来学习;有一天的空隙,就可以用这一天的空隙来学习。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出自《荀子•儒效》。
意思是: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成;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造诣;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贤人。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生亹亹,没而后已】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
亹亹:勤奋不倦的样子。
没:去世去。
意思是:君子对付学习,就好比是上天的运动、日月的运行一样,始终一直歇,直到去世去的那一刻。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宋代欧阳修《杂说》。
意思是:君子学习,怎么能够有一日停歇呢?解释学习应始终坚持不懈。

【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出自唐代孟简诗《惜分阴》。
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战国策》中记载苏秦苦读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偷光:即凿壁借光,《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学的故事:“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意思是:以为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才能更加引发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像匡衡那样穿壁引光来苦读,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踏实。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
意思是: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在于要勤学不辍地学习,能够勤学不辍地学习,就在于有武断的志向。
解释取得广博知识的根本和保障便是要立志勤学。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出自宋代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随:不努力,放任。
意思是:学习不在于起步的早或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到末了就放任了。

【学而不已,阂棺乃止】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阂棺:盖上棺盖,比喻去世。
意思是:学习没有完结的时候,直到去世去才算停滞。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
厌:知足。
诲:教导。
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知足,教诲别人不以为厌倦。
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高尚行为。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敷,岁计则有余】出自明代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作业自实策》。
意思是:研讨学问该当循规蹈矩,从不间断。
每天积累一点,虽然不算多,但若能长年累月地坚持,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了。

【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出自清代赵翼诗《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
褒斜: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这里指终南山。
意思是:知识就像广阔的海洋一样无边无涯,哪里有什么终南捷径呢?解释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礼记•学记》。
意思是:纵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纵然有最好的学说,如果不去学习,也无法理解它的益处。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出自唐代吕岩诗《绝句》。
大道:大道理。
意思是:不要说大道理难以节制,那只是由于自己所下的工夫还不到家。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出自宋代欧阳修诗《获麟赠姚辟先辈》。
著述:著书立说。
积勤:努力学习,积累学识。
意思是:撰写文章、著述立说要等到年迈时再开始,但积累学问却要从年少时就开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
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该当努力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读书太晚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
锲:刻。
镂:雕刻。
意思是:如果刻了几下就放弃,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比喻学习应始终如一、坚持不懈。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
冥冥:收视反听,不见他物。
昭昭:明白,交融贯通。
惛惛:意同“冥冥”,收视反听。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
意思是:没有收视反听的思想,就不能达到交融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研讨,就不会取得显赫的古迹。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实知》。
意思是:不学习就能节制,不勤问就能通达,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笔墨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出自明代高攀龙《读书法示揭阳诸友》。
作笔墨:即写文章。
意思是:圣贤之书并不是只教人们写文章以求取荣华富贵,而是要教给天下世世代代做人的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破:透彻理解。
万卷:虚数,指很多书。
有神:有神灵合作,即有了灵感。
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就像有神灵合作一样。

善学

【进学不诚则学杂】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意思是:如果学习不能专心,就会凌乱无章。

【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成己欲其精专,取人贵于兼揽】出自《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
揽:收罗,吸取。
意思是:大体来说,读书或做学问,长于接管,不如长于摒弃。
要想造诣一家之言就要精专,向别人学习,贵在能够兼取百家之长。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
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
意思是:文学对付人,就像是药。
服用的对了,就有益处;服用的不对了,反到有害处。
比喻读书应该有精确的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意思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究竟是肤浅的,要想透彻地理解某事,就一定要亲自考试测验才行。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学记》。
意思是:一旦错过了机遇往后再学,纵然再刻苦,也很难有所造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
时:适当的时候。
说:同“悦”,高兴。
意思是:对付学过的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不也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评论辩论,尽有百千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出自《颜习斋师长西席言行录》。
意思是:人在学习时,大脑中想的,口中评论辩论的,只管有上百上千条真理,但却不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一条真理。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出自宋代欧阳修诗《镇阳读书》。
老大:年事大了。
意思是:才知道学习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往后就勉为其难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个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付他们的优点,就要学习,对付他们的缺陷,则要加以战胜。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魏相》。
意思是:学习不贪多务广,以是能有所收成;不凌乱着学习,以是能明了深刻。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
意思是: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便是割断了聪慧的根本、堵塞了聪慧的源头,怎么能够处身立世呢?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出自《礼记•学记》。
操缦:调弦。
按弦:闇练地弹琴。
意思是:不先学会调弦,就不能闇练地弹琴奏曲。
比喻学习应循规蹈矩、由浅入深。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学习的方法是:要以思考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攻:攻错,打磨。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攻错玉器。
原来比喻别国的有识之士也可以为本国效力,现常用来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
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也是古人作诗的最高标准。
转益多师: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家学习。
意思是:要区分并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虚伪的东西,而学习继续《诗经》中的优秀手腕,广泛接管各家教益,熔众家之长于一炉。
解释对付以前的作品应去伪存真,并博采众长。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出自《礼记•学记》。
冶:冶炼、铸造。
弓:射箭。
箕:竹制的用具。
意思是:精良的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体例用具。
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意思是: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有聪慧。
解释做学问应实事求是。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出自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篇》。
意思是:学习的人应该努力学习,并在老师的辅导下使自己进步,对自身有好处,就彷佛将谷子做成饭,吃了能使人长胖一样。

【学者工夫,必要极周详,越周详越广大】出自《枫山章师长西席语录•学术类》。
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能够极其的严密,越是严密就越能广博。

【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出自明代崔铣《松窗寤言》。
意思是:学习的人常有两种毛病:一个是知识积累还不足丰硕就急于运用,一个是风致修行还不足完善就妄加评论辩论。
解释学习和修行都不能浮躁。

【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出自明代吕坤《问学》。
知学:这里指会学习。
意思是:对付学习的人,名贵的是他能爱好学习,但更为名贵的是能够知道若何学习。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意思是:为学之道,没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主要的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
意思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相互切磋、相互磋商,学识就会偏狭浅近。
现在常用“孤陋寡闻”形容人知识浅陋、见识不广。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辟:打开。
胜友:有学识的朋友。
意思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脑筋就会聪明起来;有学识的朋友多了,做学问也就随意马虎了。

【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学者要能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讯问,慎重地思虑,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实行。
这是儒家从“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提出的一套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
故:指旧知识。
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得到新的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出自《礼记•学记》。
师:老师。
庸:功劳。
意思是:对长于学习的人,老师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他们还将统统归功于老师;而对付不长于学习的人,老师要费很大的劲,但却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学生还反而抱怨老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
假:利用。
意思是:长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短处。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孔子欣赏音乐,沉醉个中,甚至后来很长一段韶光吃肉时都觉得不出肉的喷鼻香味。
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却其他事情。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出自《列子•说符》。
歧:岔路。
多方:多个方向,这里指目标不专。
生:年华,岁月。
意思是: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学习的人由于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年华。
比喻做学问应专精,才会有所造诣。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老子》。
意思是:学习知识,少一点反而能够有所收成,多了反而让人迷乱。
解释学习该当专精,不应繁杂。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礼记•大学》。
意思是:心思不在,纵然大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解释不收视反听就难有所成,针言“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意思是:君子为学,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于道理,明于道理就会有所收成。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旬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暴:同“曝”,晒。
意思是:即便天下有一种东西随意马虎生存,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那它也就不能生存了。
比喻学习应始终如一。
后常用“一暴十寒”形容人没有恒心。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收视反听,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弈:下围棋。
数:技艺,技能。
意思是:下棋虽然只是一门小技艺,但如果不能收视反听地学,也学不会。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穷:追寻到尽头。
物物:各种事物。
意思是:长于学习的人捉住一个事物,探究到底;不长于学习的人则什么事物都想碰触和探究。

【善学者,当求其以是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意思是:长于学习的人,应该求其甚解,理解其以是然,不能只求背诵文章,看看就算了。

【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得意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潜心篇》。
吻合:合乎道理。
习:利用。
意思是:博览群书不一定都得当,只有长于思考,自己才有所体会;空泛地讲说不一定都能合乎道理,只有通过实践能闇练地节制才算是高妙。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不用心思考,就会有迷惑;不努力探求,就不会有所得;不客气好问,就会变得无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下》。
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疑问了,也就进步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心:古代人认为心脏是用来思考的。
官:功能。
意思是: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成,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
解释学习应长于思考。

【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谈丛》。
问讯:讯问。
知:同“智”。
意思是:讯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思考是匆匆进聪慧的路子。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出自清代郑板桥《随猎诗草•花间堂草跋》。
钝汉:屈曲的人。
意思是:只知道自己专一苦读,而不知道请教别人,纵然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个屈曲的人罢了。

【学不进,率由于因循】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
率:一样平常,大多。
意思是:学问之以是没有上进,大多都是由于拘泥于古人的窠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罔:迷惘,迷惑。
殆:危险。
意思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怠倦而无所获。

【学而思则学因思而益精,思而学则思因学而有据】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
意思是:学习当中同时要把稳多加思考,这样,学习就会由于有了思考而更加精熟;思考当中同时也应把稳学习,这样,思考就会由于有了学习而更加有根据。
解释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贤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扣:敲打。
意思是:洪钟原来是没有声音的,由于有人敲打才有了声音;贤人原来也并非是聪慧的,由于常向人讯问请教才有了聪慧。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
志:记,记住。
意思是:前面的东西还没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后面的东西;这里的东西还没有明白,就不要急着要记住那里的东西。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
意思是: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复阅读,负责思考。

文道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出自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玉环:杨玉环,唐玄宗的妃子。
飞燕: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
意思是:杨玉环、赵飞燕,一个丰盈、一个纤瘦,各有其美,谁敢说她们不俊秀呢?比喻书法艺术不必侧重瘦硬。

【解人不为法缚,不去世句下】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
解人:精通文辞的人。
意思是:精通文文意趣的人不会受章法所局限,不会被词句卡去世。

【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出自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
意思是:诗的内容质地要像铜墙铁壁般厚实,而诗的气势要像天风海涛一样磅礴。

【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核:精练。
敷:扩充。
瞻:丰富。
意思是:字句删掉了,却让意思残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练;词句扩充了,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不是丰富。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出自宋代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西岳》。
意思是:关上门在屋里冥思苦想不是写诗的办法,只有到表面多旅行,就自然能够有好诗。
解释创作要多深入到生活当中。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出自明代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
意思是:一个字就能决定句子的精妙与否。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出自元代郝经《陵川集•原古录序》。
意思是:没有文章的宣扬,义理就不能发扬光大;但如果文章离开了义理,也就不称其为文章了。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出自汉代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劳者:指劳动者。
事:从事,这里指艰巨的劳动。
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对食品的渴望,劳动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

【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
诗:指《诗经》。
兴:《诗经》六义之一,即因事寄兴。
不雅观:对事物的意见和态度。
群:合群。
怨:通“蕴”,蕴藏,积蓄。
意思是:《诗经》可以熏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不雅观察能力,增强联络,积累知识。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文:笔墨。
害:妨害。
辞:词句。
志:思想,主旨。
意思是:不由于个别的笔墨而妨害对词句的理解,不由于某些词句而曲解文章的本意。

【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出自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诗话上》。
役:做事。
意思是:文章该当以思想内容为主旨,而词句只是为主旨做事的。
让文章的主旨突出,文辞稍有简洁,那么词句就会屈服主旨的支配。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意思是:如果心里哀伤,便是唱歌也表现不出欢快的样子;如果心里高兴,便是哭泣也表现不出哀伤的样子。
解释“情发乎中而必见于外”的道理。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晋代陆机《文赋》。
韫:同“蕴”,蕴藏。
意思是:石头里面蕴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辉;水里面含有珍宝,连河流都更加妩媚。
用来比喻文章中精彩的词句可以让整篇文章生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言:措辞。
文:文采。
行:流传。
意思是:措辞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见地于言外】出自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
意思是:描述难以描述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犹如在面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意思是:在画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构成要画的竹子。
针言“胸有成竹”即由此而来。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意思是:诗歌有固定的文体,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
随个人的脾气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文体都做得好的。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关雎序》。
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里便是心志,将它形成措辞笔墨,便是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出自宋代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天工:自然形成,比喻技艺高超。
意思是:作诗与作画的哀求和规律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但都须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戚:哀愁。
意思是:说到欢快,字字句句都带着欢笑;谈到悲哀,字里行间都带着哭泣。
解释文章的措辞和内容应是同等的。

【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出自唐代孙樵《与朋侪论文书》。
工:奥妙、细致。
意思是:写文章一样要言辞高妙,语出不俗,这样才能称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远辽广,这样才能称得上工巧。
解释写文章一定要言辞美好、意义深远。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语由来当禁】出自《太平天国革命军通知布告•戒浮文巧语谕》。
浮文:华美多余的笔墨。
巧语:不切实际的言辞。
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表述真实情形的,统统华美多余的笔墨都应删除;话语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所有不切实际的言辞都应被禁止。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出自《颜氏家训•文章》。
意思是:写文章应屈服“三易”的原则:一是内容要明白清楚,二是要没有生僻难认的字,三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出自《韩非子•解老》。
和氏之璧:相传是楚国人卞和供献给楚王的宝玉。
采:同“彩”。
意思是:和氏之璧本身就有着自然之美,用不着各种颜色来加以装饰。
比喻文章也应保持清新自然之美。

【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实在】出自晋代左思《三都赋》。
意思是:美化一样东西,贵在能按照它本来的面貌,而不加以浮夸;讴歌一件事情,也应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形,不做任何虚构。
解释文章应反响事物的本来面貌,尊重事实,不要刻意文饰,过分美化。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出自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
行:指写文章。
意思是:写文章该写的就尽情地写下去,不该写的就收笔不写。

【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唐代李白诗《经乱离后天恩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芙蓉:指荷花。
意思是:文章该当像出水芙蓉一样平常清新、自然,毫无雕饰造作。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出自宋代陆游诗《读近人诗》。
气骨:指文章的精神和内容。
意思是:在词句上过分雕琢本来便是文章的一大弊病,刻意追求奇险尤其会危害文章的精神和内容。

【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出自《颜氏家训•勉学》。
博士:指学识渊博的人。
意思是:有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想买驴,结果写了三页纸也没有涌现一个“驴”字。
现常用来讽刺文章文辞繁冗、不得要领、苍白空洞。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出自唐代贾岛诗《题诗后》。
二句:是指《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
意思是:写两句诗用了三年的韶光,一声长吟不禁流下两行热泪。
表现了作者对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刻苦精神。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去世不休】出自唐代杜甫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耽:迷恋,嗜好。
意思是:我为人性情古怪,偏好题诗作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去世也不肯罢休。
表现了作者对创作严明负责的态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自唐代卢延让诗《苦吟》。
意思是:为了用妥一个字,要反复吟诵,连髯毛都捻断了好几根。
极写作者冥思苦想、斟词酌句之艰巨情态。

【诗不改不工】出自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意思是:文章不经由反复的修正,就不能完善。

【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出自宋代杨万里诗《晚寒题水仙花并潮山》。
槌:也作“捶”,即熬炼。
意思是:写文章炉炼锤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怎么能够短缺呢?但仅靠这些,还不一定能写出出色的作品来。

【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脾气】出自唐代白居易诗《诗解》。
意思是:每天都有新作写成,这不是为了名声。
将旧时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进行修正润色,还不妨可以借此愉悦脾气。
解释创作要勤于修正。

【文章千古事,得失落寸心知】出自唐代杜甫诗《偶题》。
得:写得好。
失落:写得不好。
寸心:指作者自己的心。
意思是:著书立说是流传千古的大事,写得好与不好,只有作者自己的心里清楚。

【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出自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
襟袍:肚量胸襟抱负。
斯:那么,就。
意思是:有了最远大的抱负,最渊博的知识,才能写出最高级的诗文。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出自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
上林:指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代指京城长安。
意思是:若是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再去看花,那时一出门到处都挤满了看花的人,也就没有什么清新之致了。
比喻写诗作文要有敏锐的觉得,长于最先撷取好的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诗《不雅观书有感》。
那:同“哪”。
意思是:若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这是由于水的源头是长流不断的活水。
用来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出自宋代陆游诗《示子遹》。
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想学诗的话,就要在作诗之外多下工夫。
解释墨客应多不雅观察生活,参加实践。

【作文勉强为,荆棘塞喉齿。
乃兴勃发处,烟云拂满纸】出自清代郑板桥诗《赠胡天游弟》。
乃:如果。
烟云:比喻文章。
意思是:写不出来时勉强为之,就好比在喉咙里塞上了荆棘一样。
如果是在兴致勃发的时候写,文章就会如行云流水,跃然纸上。

【酌奇而不失落其真,玩华而不坠实在】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酌:考虑,采纳。
华:指华美的辞藻。
坠:失落掉。
实:果实。
意思是:采择奇伟的内容而不失落掉其真实的精髓,赏鉴花朵但不弄掉它的果实。
比喻学习古代作品应把稳保持其真切纯洁的东西,而不是只看重内容奇巧和辞藻华美。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出自金代元好问诗《论诗三十首》。
意思是:文章如果是根据自己的不雅观察,并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自然就会真切生动,而闭门苦思,纵然搜肠刮肚也不能写得真实贴切。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
意思是:长于作文的人,纵然写上万篇,其才思还有富余,但却为用上一个恰当的字,常常感到难。

【登临自有江山助,岂是心中不得平】出自宋代洪适诗《此韵蔡瞻明登巾山》。
登:登山。
临:临水。
江山:指自然景物。
意思是:登上高山或者面临大海,大自然的奇丽景致都会匆匆使你的文思涌动,怎么能说只有在心境愁苦、百般烦闷的时候才能写成文章呢?解释外界的客不雅观事物对创作有着推动浸染。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翻空:遐想。
意思是:写作时,文思凭空想象,意蕴随意马虎奇特,但要用具体切实的措辞表达出来,却常常难以利用的奥妙。

【操千曲而后晓声,不雅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节制,演奏。
器:这里指剑。
意思是:演奏了上千个曲子往后才懂得音乐,不雅观察了上千把剑往后才能识别宝剑。
比喻要评论别人的作品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学教化,只有自己读得多了,才有能力评论。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
意思是:别人轻易就说出来的,我就少说;别人不易说出来的,我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轻松地说出来,这样的诗就避免了俗套。
解释创作应独辟路子,不能跟在别人后面马首是瞻。

【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出自清代袁枚诗《谒岳王墓十五绝句》。
横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意思是:为文作诗不必非要依照古法,只要独具匠心,就按照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来写,自然会有雷电云雨绕膝而生。
解释写文章不要拘泥于古法,要敢于冲破常规和传统。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出自北齐魏收《魏书•祖莹传》。
心裁:织布用的机器,比喻文章的构思命意。
风骨:风格。
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别出心裁,有自己独创的新意,形本钱身独特的风格。
针言“自出机杼”即由此而来。

【文章得意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出自金代王若虚诗《评东坡山谷四绝》。
衣钵:法衣和钵,这里喻指古人的风格。
意思是:文章贵在能自力异体,标新创新,一味地沿袭古人的风格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创作呢?

【文章最忌百家衣】出自宋代陆游诗《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意思是:写文章最忌讳的便是东拼西凑,而没有自己的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出自宋代黄庭坚诗《赠谢敬王博谕》。
意思是:写文章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一味模拟,而写不出自己的风格。

【我手写我口,古意岂能牵】出自清代黄遵宪诗《杂感》。
意思是:我写文章,是用我自己的手写我口中想说的话,古人的语意不雅观点怎么能拘束我呢?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出自金代元好问诗《论诗》。
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手握自己的凌云大笔纵横挥洒,如果只是跟在别人身后马首是瞻,那就实在太可怜了。
解释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绝不能只是一味地仿效别人。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出自宋代杨万里诗《和李天麟二首》。
意思是:学习古人的诗作,不能被其束缚,做到不囿于俗见,不相沿他人,自然会富于独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出自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
新春:早春。
半:大半。
意思是:墨客最偏爱早春清新的景致,绿柳才刚刚萌芽,透着微微的黄色,大多数还没有长匀呢。
解释墨客对美更加敏感,更加长于创造新事物,勾画新境界。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出自宋代戴复古诗《论诗十绝》。
意思是:写诗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切忌跟在别人身后模拟相沿。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出自唐代刘禹锡诗《杨柳枝九首》。
前朝曲:指过去的曲子。
意思是:请你不要弹奏那些以前的曲子了,还是听听新编成的《杨柳枝》吧。

【惟陈言务去】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
惟:助词,无实际意义。
务:一定,务必。
意思是:一定要将文章中那些陈词谰言的东西删除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出自宋代黄庭坚诗《以右羽书数种赠丘十四》。
意思是:没有自己的见地,只知道随着别人跑,那么永久都是落在别人后面,只有另辟路子,形本钱身的特色,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境界。

文采

【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出自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
倚马:指身靠战马写文章,《世说新语》中记载:晋代袁宏随桓温出征,曾倚马起草文书,当即完成,后常用“倚马可待”形容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意思是:一天之内就能写出一万字的文章,靠在战马前动笔,当即就可以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意思是:诗中隐蕴着画的意境,画中饱含着诗的美妙。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出自晋代陆机《文赋》。
意思是:文思发自于内心,如风飞扬;言语流于唇齿,似泉流淌。
诗句用风和泉形容人才思敏捷、文笔流畅。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出自宋代黄庭坚《东坡师长西席真赞》。
意思是:谈笑、恼怒、谩骂,随口说出的话,都是好文章。
用来赞赏文章文笔灵巧绝妙。

【不著一字,尽得风骚】出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蕴藉》。
著:同“着”,打仗到。
风骚:指诗中所描述的事物的精神本色。
意思是:不该用一个直接的词语,却将事物的精神本色表达得透彻淋漓、美妙超逸。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吐纳:谈吐,发生发火声音。
珠玉:比喻诗文之美。
意思是:吟诵咏唱诗文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彷佛吐珠纳玉般的悦耳动听。
极言诗文措辞的美妙和生动。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惊风雨:形容迅速、敏捷。
泣鬼神:形容神妙。
意思是:下笔犹如疾风暴雨,诗写成能使鬼神冲动而哭泣。
惊叹李白下笔之敏捷,诗篇之神妙。

【惊骛八极,心游万仞】出自晋代陆机《文赋》。
骛:急驰。
八极:八方的极边,形容极远。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万仞,形容极高。
意思是:精神飞驰于八极之远,心神游览于万仞之高。
用来比喻作品想象力丰富,不受时空的限定和束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
弥:更加,加倍。
钻:研讨。
意思是:越是举头仰望,越以为高远;越是存心研讨,越以为深奥。
原是孔子的学生颜渊对孔子道德、学问的惊叹。
后多用来赞赏某人的才学。

【闳个中而肆其外】出自唐代韩愈《进学解》。
闳:也作“宏”,博大精湛。
中:指内容。
肆:旷达自由。
外:文辞,即文章的形式。
意思是:文章的内容博大精湛,而其形式和文辞上却流畅旷达。
极言文章之妙。

【小诗有味似连珠】出自宋代苏轼诗《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
连珠:古代文体名,晋代玄傅曾说其“辞丽而言约”、“历历如贯珠”,因此而得名。
意思是:诗文虽然短小,但每一句都隽永有味,就像串联的珠子,每一粒都晶莹剔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晋代陶渊明诗《饮酒》。
辨:同“辩”,讲授。
意思是:置身于大自然中,个中有不尽的妙趣真意,想要讲授,但却忘却了该怎么去说。
诗句原意是赞誉作者的隐居生活,现长用来形容诗文蕴涵着不可言传的意趣和神韵。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出自唐代杜甫诗《解闷》。
意思是:又想起了襄阳的孟浩然,他的诗句,清新亮丽,句句都值得流传后世,万古长青。
此句原为作者夸奖孟浩然的诗句所作,现在人们也常用来夸奖那些清新亮丽的诗句或文章。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请麻姑痒处抓】出自唐代杜牧诗《读韩杜集》。
杜韩:指杜甫和韩愈。
麻姑:相传为一位神仙,《神仙传》中曾记载:“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含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意思是:烦忧的时候,读读杜甫的诗,韩愈的文,就像是在大痒之时,请到了麻姑抓痒一样的惬意舒适。
诗句用“麻姑搔痒”这一形象的比喻赞颂了杜诗韩文的精美。

【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衮衮笔头倾】出自金代王若虚诗《论诗》。
三江:指四川境内的岷江、涪江和沱江。
衮衮:即“滚滚”,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
意思是:写诗作文时能闇练地利用各种材料,不假细琢,写起来就像滚滚的江水一样,豪放洒脱。
诗句常用来赞誉写作者才思敏捷、挥洒自如。

杂谈

【不教不学,闷然不见己缺】出自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意思是:不通过教授别人以及自己的学习,就不能创造自己的不敷和缺陷。

【为学大病在好名】出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意思是:做学问最忌讳的便是梦想浮名。

【贤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君子》。
意思是:对付天下的事情,有一件不知道的,贤人都会以为耻辱。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守约:节制办法。
意思是:学识不足渊博,就无法得其办法;志向不足武断,就不会努力实施。

【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见闻篇》。
约:简约,办法。
要:主要。
意思是:学识渊博了,然后才能得到其办法;事情经历得多了,然后才能知道其主要。
解释人应该多学习、多经历。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
意思是:学识不一定要有多么渊博,最主要的是能够学甚至用。

【有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出自《荀子•儒效》。
法:法度。
意思是:能够有老师、有法度是人最为宝贵的事情;没有老师、没有法度是人最为不幸的事情。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出自《陆象山集•语录》。
意思是:学习的人不能有所上进,只是由于太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了。

【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
一笑即耻,而终生之笑,顾不耻乎】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
顾:难道。
意思是:为学之人之以是不能上进,根本缘故原由便是护短,恐怕别人笑话自己无知。
被别人笑话一次就以为耻辱,被别人笑话一辈子就不是耻辱了吗?

【学如不及,犹恐失落之】出自《论语•泰伯》。
意思是:学习就彷佛是在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怕追赶不上,等追遇上了,又害怕会失落掉它。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顿】出自汉代王充《论衡•自纪》独是:独到见地。
逃顿:即逃遁。
意思是:有独到见地的辞吐,高尚之人不舍放弃,而庸人却不喜好;迷惑众人的书本,愚钝的人欣然吟诵,而贤德之人却避而远之。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
赡:丰富。
意思是:为学之人不怕其才智不足丰富,而是怕他的志向不足武断。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
不:不要。
丑:耻辱。
恶:讨厌,不喜好,怕。
意思是:不由于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耻辱,不由于自己有所不知而以为恐怖,这是优点。

【学不敷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出自清代方苞《年谱序》。
意思是: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化,不能够做事于社会,便是没有用处的学问。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生学篇》。
意思是:人生涯着,如果不知道学习,就犹如没有出生一样;学习了而又不能领会个中的道理,就犹如没学一样;领会了个中的道理而又不能实施,就犹如没有领会道理一样。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出自宋代刘过诗《书院》。
种:栽种,这里指勤奋学习。
稔:庄稼成熟,比喻得到成功。
意思是:努力学习就犹如努力耕种一样,该勤奋还是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宋代汪洙《神童诗》。
意思是:所有的行当都是没有出息的,只有读书最高尚的。
表现了旧社会对各行业的偏见。

【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相刺》。
箧:箱子。
笈:竹制的书箱,能背在背上。
意思是:碎玉满箱,算不得拥有财宝;读了几箱子的书,也不即是就节制了个中的道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
书:这里专指《尚书》。
意思是:完备相信《尚书》里的话,还不如没有《尚书》。
现多指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被书本所束缚。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出自清代朱舜水《送林道荣之东武序》。
意思是:不担心读了书没有用,只怕不肯读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
意思是:书能读到上百遍,书中的含义也就自然懂了。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出自《文中子•礼乐篇》。
意思是:要想住在近处而知道远处的事,生活在当代而理解古代的事,只有学习才能做到啊。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意思是:要想理解天下的世事沧桑,只有读通古人的书才行。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出自清代唐彪《文章多做始能精熟•引谚》。
意思是:读十篇文章也不如自己写一篇文章的收成大。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出自清代徐洪钧诗《书怀》。
事:从事。
意思是:读书贵在能够领会书中的主旨办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章节和句子。

【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必要急斟酌】出自宋代陆九渊诗《读书》。
荒忙:即匆忙。
涵泳:逐步体会消化。
权:暂时。
意思是:读书最忌讳马虎匆忙、急于求成,如果能够静下心来逐步体会,会创造里面有无穷的兴味。
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放一放,但对自身急需的东西一定要立即动脑,抓紧韶光思虑。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出自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
意思是:读书不能仅仅勾留在笔墨的表面意思上,更主要的是要从中体会出处世的道理。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出自唐代皮日休《目箴》。
色:色彩。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一位美女。
百卉:各种花卉。
意思是:只有书是最有姿色的,乃至比西施还要艳美;只有文章是最富丽的,乃至比百花还要奇丽。

【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也】出自明代吕坤《问学》。
意思是:揭示事物道理的书全都要读,阐述处理事务方法的书要多读,解释文章章法词句的书只管即便少读,只用来消遣的书不要去读,而那些宣讲歪门邪道的书烧了就行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止境的。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出自唐代贾岛诗《戏赠朋侪》。
意思是:一天不写诗,就以为自己的心犹如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出自晋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
逾:赛过。
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礼服。
市朝:人群汇合的地方。
意思是:对作品哪怕一个字的褒扬,比送给王公贵族的礼服还光彩;对作品哪怕只言片语的抑低比在人群里鞭打一顿还羞辱。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
意思是:不轻视今人,同时也更推崇古人,只要有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

【文起八代之衰】出自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八代:指东汉、两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之衰是指自东汉等八个朝代以来,盛行骈体文,文体形式呆板,很难详细细致地表现内容,只追求辞藻华美,是一种程式化的浮夸文风。
意思是:韩愈的文章振兴了八代以来日渐衰落的传统古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
尔曹:你们。
江河:长江黄河。
意思是:日后你的身名俱灭了,可“四杰”的那些诗文仍将像长江黄河那样永久流传下去。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出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
意思是:后人评价我们,就像我们评价古人一样。
解释看待古人作品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

【江山代有秀士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清代赵翼诗《论诗》。
江山:国家。
风骚:《风》和《骚》,即《国风》和《离骚》,这里泛指诗文创作。
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涌现,各自首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持:主见。
意思是:他所持的不雅观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
后泛指立论有据,辞吐有理。
也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晋代陶渊明诗《移居二首》。
奇文:好的文章。
相与:共同。
意思是:有好的文章一起赏识,疑难的问题,大家共同阐发。
后人常反其意而用之,指将不好的文章拿出来,供大家批评剖析。

【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出自《新唐书•太宗纪赞》。
春秋:即《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
意思是:《春秋》之中常常责备有才德的人。
解释史籍对人的评价非常严格。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意思是: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自以为是代价令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的弊病。

【著书都为衣食计】出自清代龚自珍《乙酉•咏史》。
稻粱:泛指食品。
意思是:著述立说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
原为作者自白之语,现常用来讽刺一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作者。

【满纸荒诞言,一把酸楚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意思是:在别人看来,满篇都是荒诞的言语,而实际上却饱含着作者的无限酸楚和苦涩。
都说作者太过痴狂,可谁能真正理解各中的滋味呢?解释文章中常隐蔽着不为人知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