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伟大诗人屈原千古名篇国殇生平必读古诗赏析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去世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

①国殇(shang伤):指为国而去世的人。

②毂(gu谷):车的轮轴。

③躐(lie猎):践踏。

④骖(can餐):在两旁驾车的马。
殪(yi义):倒地而去世。

⑤霾轮絷马:把车轮埋进土中,把马绊住不用,断绝退路,与仇敌作决死的拼搏。
霾,通“埋”。

⑥玉枹(fu 扶):玉饰的鼓槌。

⑦天时:天象。
怼(dui对):怨。

⑧忽:速。

⑨惩:戒惧,仇恨。

⑩神以灵:精神不去世。
灵,显赫。

【诗大意】

举吴戈披坚甲,敌我车毂相交错,刀对剑相互厮杀。
旌旗蔽日仇敌似云压,箭矢交射落地,勇士争先冲杀。
仇敌冲来,我们的阵列遭践踏,左侧骖马去世,右侧骖马伤。
埋轮絷马决一去世战,鼓声阵阵士气振发。
天怨神怒,鏖战痛杀,将士全部阵亡,原野开遍血花。
壮士出征去不返,奋迅提高路迢远。
佩长剑扶良弓,身首分离,壮心不屈。
精神大胆身手超众,刚强不可侮弄。
身躯虽去世英灵不泯,魂魄武毅永为百鬼之雄!

【赏析】

这是一首吊唁阵亡将士的悲壮祭歌。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自楚怀王(前328~前299 )后期至顷襄王初,秦楚之间曾多次征战。
楚军每战皆败,损兵折将,去世伤极为惨重。
怀王十七年丹阳之战,楚大将屈匄被俘,甲士斩首8万;顷襄王元年秦大败楚军,斩首5万。
本诗即是以这些战况为写作背景和题材的。

全诗以“直赋其事”的描述为主,分为前后两大部:前部十句悲壮激越地叙写了楚军将士的大胆战斗和壮烈捐躯;后部八句表现的是对去世难壮士的赞颂和深切哀悼的心情。

诗歌起始突兀,首句即描叙了一幅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白热化厮杀场面。
而从“旌蔽日兮敌若云”的诗句中,可以看到敌强楚弱的沙场形势。
只管如此,操吴戈披犀甲的楚军将士却英姿勃勃地奋勇争先不避箭矢。
接下四句写疆场鏖战更趋激烈:“凌余阵兮躐余行”,敌军冲犯阵地踏乱行列步队,“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骖马被杀右边的也已负伤。
面对险恶局势,大胆无畏的楚军将士,用 “埋轮絷马”的战法据以恪守,在统帅擂响的声声战鼓中与仇敌作决死的拼搏。
尘烟滚滚、杀声阵阵,直杀得天昏地暗,神鬼年夜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鏖战结束,原野尸横,楚军将士全部壮烈捐躯。

后部八句,通过对献身将士形象特色的详细刻画,朴拙热烈、年夜方冲动大方地抒发了墨客的敬仰、赞颂之情。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动态地描叙了将士们舍身殉难、迅疾地奔赴远方沙场的骄健身影。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在沉寂的沙场上,为国捐驱的英雄们虽然身首分离,却依然佩长剑挟秦弓,刚毅不拔、雄风犹存。
多么壮烈、何等武勇! 墨客禁不住以无限崇敬之情,唱出了声震宵汉的颂歌:“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去世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大胆神武、刚强坚毅,生是人杰、去世为鬼雄。
字字千斤,句句百钧,它既是屈原对巍巍国魂虽去世犹生的冲动大方伤悼,也是墨客和楚国公民爱国心声、倔强斗志的笔墨结晶。

本诗构造谨严,形式凝练整饬。
以阐述为主的前部,与侧重抒怀的后部,相辅互补,关联自然、紧凑。
全诗十八句,一律是“兮”字居中的七字句。
“兮”字兼有助词和连词的浸染,连接一句诗中前后两个词组,表达了并列、承接、迁移转变、因果等多种语法关系,因而闻一多认为这个兮字“竟可说是统统虚字的总替人。
”(《若何读九歌》)而在风格上,《国殇》劲健朴质,具有阳刚之美,与《九歌》中充满浪漫神异色彩的其它诗篇截然有别。

你喜好屈原哪些诗歌?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措辞是美妙的缘,总有知心笔墨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好就分享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