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南
忆江南词三首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墨客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顾,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利用比喻和映衬的手腕,生动地描述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述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不雅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之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歌咏苏州,选取竹叶春酒和吴娃醉舞,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神往。这三首词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分别描述江南的景致美、景致美以及女性之美,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词三首》作者/白居易 诵读/空间来自空间雪莲子00:0001:47
其一
01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春
其二
02 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花
其三
03 江南忆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酒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喷鼻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师长西席,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搬家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唐代三大墨客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措辞夷易普通,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喷鼻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白居易青年期间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称的理解,又先后担当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唐朝的刺史相称于现在的市长),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了《忆江南三首》。
关于作词的详细韶光,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大略,缺少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其引言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拓展
关于“不”的读音:《江南好》末了一句“能不忆江南?”中“不”读第几声?
一种情形,有人认为:从变调的哀求来说,这里的“不”不能变调,变调是指音节和音节连续发音时,音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革。“能不忆江南”断句该当是“能不/忆江南”,“不”和“忆”之间不存在连续发音,以是“不” 要读本调去声的。其余根据古汉语学家王力师长西席在《诗词格律》中列举了词牌《忆江南》的平仄格式,读成第二声也是不符的。但中心公民广播电台播音辅导老师在讲解此词时将其诵读为阳平。
另一种情形,有人认为:“不”在古代属于仄声中的入声字,二四两字是仄平的关系,入声的读法,为短匆匆的张口即断,不能大略读成第四声或者第二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讲到此词诵读时——为短匆匆的张口即断。
知道你会来的 我就以声音煮茶 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