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曾长期隐居于登封,作为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大大丰富了嵩山文化。
元好问7岁入学,读《论语》,并能诗,太原王汤臣一见目为神童。14岁时,其父元恪官陵川令,元好问遂拜当时著名学者郝晋卿门下。晋卿工诗,尝命好问属和,有人讥为不为举业,晋卿告诫说:“区区一第,不敷道也。”元好问在其门下除学诗之外,“肆意经传,贯穿百家”,树立了“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的思想。六年而业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为他生平的思想支柱。
元好问21岁起,接连的家国之难,使他陷入了深重的生存危急之中。父亲元恪在他21岁时病逝于陇城官舍,第二年蒙古即大举攻金,家乡秀容沦陷,其长兄在屠城时惨遭杀害,元好问先避兵于阳曲北山,后渡黄河流亡到洛阳福昌县(今河南宜阳)的三乡,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29岁的元好问见归乡无望,为长久计,从三乡移居嵩山脚下的登封,从此过了九年近似隐居的生活,与嵩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寓居登封不久,其《箕山》、《琴台》等诗即得到了文坛领袖赵秉文的赏识,以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被人称为元才子。当时著名墨客雷渊、李献能、冯壁等也常来拜访,好问亦数至京师,应试之余,参加以赵秉文为首的文坛之会。兴定五年(1221年),登进士第,因出赵秉文之门,时权要有“元氏党人”之讥,好问愤不就迁,回到嵩山,潜心诗词创作,一时声名大震,成为金末文坛的主将。嵩山的山光水色,给元好问带来无限宽慰,写下了不少描写田家风光、游览青山秀水的诗词。“此生愿作登封民”,元好问的嵩山情结,至老弥深。
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六月,31岁的元好问与好友时号雷半千的雷渊、“天生现代翰苑才”的李献能同游嵩山玉华谷,四人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开怀畅饮,想起曾在玉华谷隐居的玉华诗老、洛阳耆英刘几刘伯寿,遂写下了《同希颜钦叔玉华谷分韵得军华二字二首》和《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表达了自己神往大自然、倾慕隐士生活的心愿以及旷达欢畅的心情:“山家酿初熟,取醉不论钱。清溪留饮三日,鱼鸟亦欣然。见说玉华诗老,袖有忘忧萱草,牛背稳于船。铁笛久埋没。雅曲竟谁传? 坐苍苔,倚乱石,更不眠。长松夜半悲啸,笙鹤下遥天。天上金堂玉室,地下石城琼壁,别有一山川。把酒问明月,今夕是何年?”
第二天回住所时经由少姨庙,在庙内看到了一首柏梁体古仙词题壁诗:“梦入云山宫阙幽。狱(下有鸟)族(下有鸟)同侣鸳风骚,桂月竟夜光不收。世俗扰扰成嚣湫。醉飞星驭鞭金虬。八仙浪迹追真游。龟玉笙蹄四十秋。摩霄注壑须人求。觅剑如或笑刻舟,阳燧非无鹿里癖。元鼎以来虚昆且,东井徒劳冠带修。松餐竹饮度蜃楼。嵩顶坐笑垂直钩。只应惭愧刘幽州。”元好问同雷渊、李献能谱词中语,并有感而发,为之赋《神仙词》,即《水调歌头》:“云山有宫阙,浩荡玉华秋。何年狱族(两字下有鸟字)同侣,清梦入真游。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坏壁宛(左有三点水)风雨醉墨失落蛟纠(左为虫)。 问诗仙,缘底事,愧幽州。知总裁定在何许,此语为谁留?世外上苍明月,世上尘凡白日,我亦厌嚣湫。一笑拂衣去,嵩顶坐垂钩。”在这里,元好问也流露出了玄门思想。
元好问寓居嵩山时,和隐居在嵩山南麓玉溪的墨客王革结为莫逆之交,二人诗酒往还,极一时之乐。王革,字德新,临潢人,屡举不第,其诗见赏于赵秉文。兴定四年(1220年)的一天,元好问拜访了住在玉溪畔的王革,看到玉溪景致奇丽,山村落风尚淳厚,遂写下了《水调歌头·赋德新王丈玉溪》:“空蒙(左有三点水)玉华晓,洒脱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重逢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骚。万事华已发,吾道付沧州。”元好问和王革感情深厚,后来买田昆阳(今河南叶县)时,还写下了《临江仙·饮昆阳官舍,有怀德新》和《临江仙·寄德新丈》,追忆与王革聚首玉脂的欢快和交情。
元好问同张古人登游箕山,不雅观许由冢,借景抒怀,由历史沧桑想到自己的家乡被蒙古兵侵略,家破国残的时局,不禁泪下沾襟,遂写下了《八声甘州》:“许君祠,层崖上峥嵘,幽林入清深。坐嵩丘少室,风烟浓淡,百态变晴阴。山下一溪水,不受是非侵。寂寞悬瓢地,黄屋无心。木杪赞(左有山)元(左有山)石冢,风人间几度,夕鼎朝甚(左有金字旁)。问五兵谁作,天地重生金,百年来,神州万里,望浮云,西北泪沾襟。青山好,一尊未尽,且共登临。”
元好问在河南生活韶光前后长达18年之久,又有9年韶光是完备在登封度过的。元好问在登封的诗作以《山中寒食》、《少室南原》、《出山》、《太室同希颜赋》、《望嵩少》、《嵩山玉镜》、《会善寺》、《纯孝伯庙》、《少林》、《箕山》、《同雷渊希颜再登箕山》、《秋怀》、《颍亭》、《启母石》、《龙泉寺四首》、《同希颜钦叔玉华谷还会善寺即事二首》等最为出名,个中《少室南原》堪为其诗歌之代表作。《少室南原》一诗描写了嵩山脚下登封的俏丽景致:“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其余,元好问在登封还写有《水调歌头·缑山夜饮》、《江城子·初到嵩山时作》、《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满江红·夜宿峻极寺》、《石州慢·与德新丈别于岳祠西新店》、《洞仙歌·超化蘸碧轩得钦叔书》等词作和《少林药局记》、《登封令薛侯颂》等文章。
元好问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科,授国史院编修。第二年夏,就又辞职回到嵩山,好不容易得到了出仕的机会,却又要告归,元好问的心情是很痛楚的,于是只能以醉酒来应对,这从其《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江城子·嵩山中作》、《满江红·嵩山中作》、《雪中自洛阳归嵩山》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辞官归来后,元好问与杜甫的诗产生了默契,开始编著《杜诗学》一书。作者的词风,也渐变为沉郁抑扬。
元好问从37岁至42岁,先后被起用为镇平令、内乡令、南阳令。在南阳仅四个月,就被诏入京,迁尚书都省椽、左司都事。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失守,元好问被押解出京北渡黄河羁管聊城。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元好问结束了“南冠楚囚”的生活,由聊城移居冠氏,在县令赵天锡的帮助下,建起了新居。两年后,元好问回到了阔别了21年的家乡秀容,彻底结束了20余年的流寓生活,开始了稳定的遗民隐伏生活,编纂了《中州集》、《金源君臣言行录》、《壬辰杂编》书未就而卒,终年68岁。这段韶光,元好问对嵩山还是念念不忘,如词作《临江仙·内乡寄嵩前故人》、《江城子·梦德新丈因及钦叔旧游》、《临江仙·寄德新丈》(嵩丘几度登楼,故人多在玉溪头)、《江城子·寄德新丈》(寄语玉溪王老子)、《临江仙·赏叹杏花》(月明千里少姨祠)、《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三十六峰长剑在),诗作《自菊潭丹水还寄嵩前故人》、《望嵩少》、《怀州子城晚望少室》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