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常叹笛音美,知音更赞意境佳。纵不雅观古今,要说能称得上雅俗共赏的乐器,笛子当属个中。笛子声音悠扬婉转,时而轻快时而柔美,无论是宫廷音乐还是民间音乐,都有其身影。就连文人的诗词里,也不乏笛音踪迹。
我们虽无法亲耳欣赏那曼妙乐章,但也不妨碍大家借助笔墨去感想熏染个中真意。读着诗词,我仿佛能听到笛声穿梭时空缓缓传来,吹入耳中,走进我心,带领我跟随着主人公,体会他们藏在诗词里的情绪密码。
淡淡闲情
在我印象中,笛声有着抚慰民气、令人沉着的魔力,这或许与笛子的音色有关。因此,历代文人在表现高雅情怀、闲情逸致之时,时时时就要让笛子出场刷一波存在感,极力营造清闲宁静的氛围。
《念奴娇·断虹霁雨》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敷?
万里上苍,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一轮明玉轮照大地,此番美景应与朋侪共赏。黄庭坚与一群年轻人一起月下贱园、共饮美酒,个中有个朋友善于吹笛,于是吹笛助兴,众人好烦懑活。只管当时黄庭坚被贬谪,但处在人生困境中的他,依旧能洒脱自若地说出“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一腔豪情,竟有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不雅观豁达。是啊,苦着脸过日子,还不如笑对风云。荣辱不惊,便也减少烦恼,乐得清闲。
《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清闲喷鼻香。
古时候景象热,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怎么办?别急,可以学一学秦不雅观,找个风凉又寂静的地方避避暑,绝比拟我们当代人整天呆在空调房里好。秦不雅观躺在胡床上,聆听渔家儿女演奏的笛声,此起彼伏,萦绕耳边。池中盛开的莲花,阵阵喷鼻香气随着晚风逐步飘来,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在这样一个宛若世外桃源的胜地里,秦不雅观神思清闲,心情宁静,哪还有燥热之感!
浓浓童趣
“牧童”在田园诗里可谓是出镜率极高的角色之一,广受文人欢迎,因其高枕而卧、活泼浪漫的特质,展现出安宁闲适的状态,契合文人对隐逸脱俗的追求。文人以诗意的笔法,带我们找回曾经的天真岁月,童趣盎然。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薄暮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青青草原无比辽阔,可爱牧童悠然放牧,无聊时就吹吹笛子嬉戏,断断续续的笛声伴随晚风传开去,动听之余还有些调皮。牧童吃完饭后,蓑衣也没脱就随便找了块草地,四仰八叉地躺下,或许是被天上皎洁的明月吸引住了吧。田舍生活便是这么宁静安逸,牧童无拘无束、天真快乐的状态也让墨客吕岩好生倾慕。可能厌烦了争名逐利的日子了吧,倘若可以逃离鼓噪来到村落庄也未尝不可,大概能在这片净土找转意坎久违的沉着。
《村落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在南宋墨客雷震笔下,这个牧童顽皮得很,骑牛没有好好坐,吹笛子也是一通胡乱操作,跑调啊不成章法啊,但丝毫不影响小孩的可爱程度,反倒更显得有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种大略舒适自由清闲的村落庄生活,让不少终日忙劳碌碌、渴望阔别世俗烦恼的民气生神往。在寂静乡野里,我们可以返璞归真,重拾童真之心,更好地去领悟生活的真谛。
声声断肠
演奏者的生理状态,能影响到乐器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如果演奏之民气境低落,陷于伤感的漩涡,那么笛声便会呈现出哀伤凄绝的美感,让听者也为之动容,不禁勾起愁绪。
《吹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宅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古笛曲中有不少思乡之作,广为流传,每每令无数在外流落的游子听后潸然泪下。杜甫听到笛声,感慨万千,愁思翻涌,心情久难沉着。何时能与家中亲友团圆,是困扰着杜甫的大难题。他借着笛声书写自己的乡思,把思念的煎熬、个人的迟暮、安史之乱后的国忧结合在一起,扣住“愁”字表情达意。笛音声声断肠,诗词句句凄远。
《淮上与朋侪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青葱,随风摇荡,那漫天纷飞的杨花,却平添几分离愁别绪。郑谷与朋侪相互作别,各奔出路,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人生便是一次又一次的分别,又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相聚。只不过南北异途的两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怕是再聚茫茫,未来难料。一曲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此时更觉凄清,这笛声,饱含了太多感情,既有离去的悲哀孤寂,又有交情的深厚,对朋友的祝福。曲终人散,却留下难以消解的余韵。
笛声悠扬美妙,轻盈柔和,牵动文人的心,也让读诗词之人念念不忘。听笛人面前浮现各类人生场景,我们也借着笔墨领略岁月的画卷,诗意绵绵,尽数延展。
-作者-
小柴,喜音乐美食,爱电影品茗,只想快快乐乐过日子,不想唯唯诺诺度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