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县志、雄县县志干系页面。
渔夫依然话六郎
腹地要冲,改朝换代之际,大抵是不会幸免于刀光剑影的冲击的。然而当刀光剑影收敛之后,沐浴在如水的光阴中,雄安可入诗,亦可入画……
明清两代,这里总体是安稳沉着的。
高秋惬登眺,平楚动悲歌。楼橹何年废,前朝争战多。云开瀛海戍,尘静白沟河。翻笑咸平际,金缯满塞驼。
雉堞倚云平,关河控古城。独凭秋阁迥,千里暮山横。洒落和戎策,悲惨款塞盟。瓦桥遗迹在,览古若为情。
新闻箭一样平常化为旧闻,回顾过往,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吟唱。储巏生动于弘治正德年间,他这两首诗,颇可作为宋朝往事影响深远的表明。
宋朝往事,在这里,最鲜活。
杨家将的故事尤其鲜活。不信?
请听著名学者高士奇当年途经雄安时的吟唱:
天毕连宵驻信阳,万家烟火近沧浪。瓦桥渡口关梁废,渔夫依然话六郎。
容城县志、雄县县志干系页面。
再听:
牢落三关古沙场,延昭奇迹瓦桥霜。可怜野调盲弦里,附会犹能说六郎。
——这是任丘布衣墨客边连宝的吟唱。
亦有波澜一时而起。
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靖难之役”开始,雄安地处孔道,首当其冲,个中两次大战,均发生于此。
一湾荇藻问风余,旧是文皇驻跸墟。鞍马曾闻说麦饭,雪风谁忆似巾车。千年胜迹应怀古,十里清波久化鱼。此日重来访逸老,倍增感慨立犹豫。
——此诗是新城五公隐士王余佑寻访洛汪淀乐驾台时所写。
洛汪淀又称洛王淀或劳王淀,“在新安县南十八里,明成祖过此命军士筑台,名曰乐驾”。明成祖朱棣是末了的胜利者,亦为后世常说常新的话题人物,但明末清初时,他敕令建造的乐驾台已成废墟。
明清时的新安县已化身为本日的安新县。十年前从安新县城坐船去访圈头音乐会,穿行于白洋淀的河汊苇塘,船上的人不知附近有王余佑行吟之地。想来痛惜。就像墨客当年的痛惜一样。
当年多少搅动乃至改变历史进程的事宜,当下会在多少民气头荡起些许荡漾?
并著南冠亦有时,何妨酌醴复烹鲜。孤花自缀三春后,病树犹居万木前。失落路马行枯麦里,飏空尘起大车边。戴盆莫怪频展望,也是城南尺五天。
畿南赤县夕烽连,边鄙曾蒙胡虏怜。秸赋冷落仍禹贡,桑林焦灼又汤年。作霖谁副兴云望?繁露空繙致雨篇。何日南山理芜秽,荷锄同种豆萁田。
——五十六岁的钱谦益眺望着历史亦眺望着现实和未来。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的一个清晨,他从雄县出发,奔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
屈曲长堤亘若虹,何车抛掷浪花中?东西淀接燕齐境,来往船争顺逆风。日色衔山干顷赤,灯光隐岸一星红。行人莫问谋生事,十二年来杼柚空。
——刘鹗写过小说《老残游记》,还写过这首《雄县渡过》。他渡过的是白沟河吗?
容城县志、雄县县志干系页面。
家家惯养弄潮儿
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四十二岁的高阳人孙承宗中进士,入翰林。其后,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为兵部尚书,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去职回籍,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再次起用,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再次去职。再其后,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清兵克雄县、安州、定州等地,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清兵围高阳城,城破去世难。
白洋淀曾滋润津润孙承宗坦开阔荡轰轰烈烈的人生。他曾在淀边许多村落落停泊,歌唱。
屋后青秧水畔扉,方舟曾忆系渔矶。柳花日扑人头白,柳叶青青燕子飞。
——这是他献给东田庄的。
西风吹雁几行秋,一老河滨理钓钩。最是渔家双醉眼,豆花棚下有孤舟。
野航堪载酒,鼓枻一经由。渐入白洋水,平桥落照多。桕乌风舞袖,樯燕语行歌。不是思鲈鲙,垂纶向碧波。
——这两首是他献给同口的。
下面三首,权作是他献给白洋淀的吧——
独抱江湖意,不涉江湖边。此日望洋水,还同秋水篇。远岸疑无地,悬流别有天。浮槎不可问,何以济长川。
渡口官河狭,风波不肯前。远滩急倦鸟,野宿傍渔舩。枕簟饶秋意,笙箫破暝烟。停杯一以望,孤棹月清圆。
浑埿城东渥之薮,雨渥簇来渥洞口。家家惯养弄潮儿,舴艋在门鱼在罶。箫鼓一声走村落翁,蓄眼相看未曾有。小艇耐将采芰荷,大堤不解折杨柳……
定兴人鹿继善和容城人孙奇逢,是他的追随者。
白洋五月看花回,馥馥莲芳入梦来。再订东君明岁约,钓台明月胜云台。
芦月栖栖青艇横,暝暝初破晚钟声。芰荷喷鼻香遍白洋水,烂醉渔歌天海宏。
——他们的诗中,有着跟孙承宗相同的对白洋淀的恋与爱。
他们都曾作为时期的弄潮儿。而说到追随,六十一岁主讲保定莲池书院的张裕钊,追随曾国藩三十余年,其脚步亦曾追随于“安州道上”——
孤艇苍茫去,平湖清闲流。人家烟树际,县郭水边楼。寒苇澹将夕,疏林飒已秋。飞飞双白鹭,故向远村落投。
菰蒲深处住人家,杨柳阴阴四面遮。白板扉前孤艇系,一湾流水浴刍鸦。
断霞明处白鸥飞,浦溆纵横迷所之。葭苇苍茫烟水阔,望中何处一帆迟。
当时走马长安道,历历莲桥记旧游。今日扁舟桥下过,转头三十二年秋。
芦汀苇荡碧无际,云影天光静与涵。今日风帆何处所,烟波满月似江南。
容城县志、雄县县志干系页面。
苍茫诗思水云间
少年时的影象总是值得回味的。
蟹舍渔庄认旧游,两行衰柳入雄州。主人重见头如雪,弹指流光廿八秋。
猎猎寒飔旆影斜,行人争看使者车。石蓝衫子双丫髻,忆共渔童折藕花。
……兹来十月半,木落寒飙吼。红衣枯已落,绿云空所有。空蒙天拍水,澄澈固如旧。大似逢故人,朱颜换白首。握手貌已非,忆昨情弥厚。欲别更徘徊,痛惜凝望久。
——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初冬,三十九岁的纪晓岚出京城由涿州经雄县、赵北口南行福建。十一岁时,随父亲纪容舒入京,他走的亦是这条路。二十八年过去,天地调换,亦唤醒他沉淀于心底的影象。
赵北口古为燕赵交界处,又是白洋淀水东流的咽喉,汉谣说:“燕南垂,赵北际,中心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其名“殆昉于此”。
金粉初匀柳万条,乐游原下索春饶。销魂桥上销魂树,不待飞花魂亦销。
湖光如镜雨如酥,柳色迢迢入大沽。亭午银鱼风渐急,一帆春水到蠡吴。
——王士祯笔下,赵北口如此迷人。
连天春水晚烟浮,一曲红栏映碧流。绝似江南好风景,跨驴人去又转头。
——袁枚欣赏的孝廉张玉阶笔下,赵北口如此动人。
复忆长堤策骑还,苍茫诗思水云间。雪来柳往年年梦。赵北燕南九九湾。
蟹簖湾湾罫布棋,霜空老柳照横漪。枯萍折苇萧寥意,转胜浓意蘸翠时。
——翁方纲笔下,赵北口如此醉人。
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冬,翁方纲的好友,二十七岁的才子墨客黄景仁从安徽北上京师,迷人的赵北口这样涌如今他笔下——
居然楚尾吴头画,忽向燕南赵北看。尔许离心攀不得,十二桥柳挂萧寒。
这条通往京城的官路上,亦走过数下江南的康熙天子玄烨和乾隆天子弘历。赵北口亦曾如此风光无限地涌如今得意扬扬的弘历笔下——
红桥是非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半笠沧波三月雨,一堤杨柳两湖烟。孳将鹅鸭无官税,捕得鱼虾足酒钱。今日饱餐渔者乐,鸣榔春水绿浮船。
……
(统筹/执笔 燕赵都邑报 刘学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