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现在已然成为中国最主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内需消费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那么宋代的人们是若何过春节的呢?有哪些与现在不一样的习俗呢?王安石的《元日》便是一首写正月月朔元日这天,人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可以通过这首诗一探宋代春节的的原貌。

原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元日诗讲了三件什么工作浅谈宋代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题:

“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元日在古代是指农历正月月朔,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开始的日子,元日是人们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的日子。

“元日”意思便是一年初始的日子,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元旦”一词最早涌如今中国,《晋书》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实在正朔元旦之春。

元日的叫法很多:先秦期间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期间称为“三朝”、“岁旦”、“正旦”等;魏晋南北朝则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期间称为“元旦”、“元”、“岁旦”、“新正”、“元日”。
个中“元日”和“元旦”是利用最广泛、流传最久的两个称谓。

称谓的变迁:

这种称谓一贯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以是顺农时,以西历,以是便统计”,逐渐利用公历纪年,也便是阳历,于是就将阳历的一月一日规定为“新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差异两个新年,因此便把农历正月月朔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点评赏析,一窥北宋期间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王安石其人其事,我在上一篇文章《他少年有志,两度拜相,他的变法却以失落败告终,王安石非凡的生平》中已经做过先容,想理解的话,可以猛戳此处书名号,本文不再做详尽的先容。

这首诗作于元日当天,全诗描写了元日这一天除旧迎新的三个习俗,更深地表达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悦心情。
王安石在熙宁二年担当参知政事,变法随即开始,同年十仲春官拜宰相,这首诗就创作于熙宁三年正月月朔(元日),也预示着改革的东风进入千家万户。

1,“炮竹声中一岁除”,元日第一个习俗,燃放炮竹

在炮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燃放炮竹成了一个强烈的仪式感,一种旗子暗记,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元日的炮竹声中,或许王安石对变法的信心更加武断了。
那么在元日燃放炮竹又有着若何的寓意和内涵呢?

“炮竹”,实在最初的炮竹便是指燃烧竹子,由于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之声。
古人认为燃放炮竹可以驱邪避害,以是到了元日的这一天,人们就会燃放炮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春秋》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炮竹,以辟山臊恶鬼。
”关于《荆楚岁时记》后文会做详细的先容。

随着发展,炮竹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最初的燃烧竹子逐渐变为竹子与炸药的结合体。
炸药在炮竹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炸药。
隋唐期间的炼丹家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创造将硝石、硫磺、木炭着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稠浊之后,可以引起燃烧乃至发生爆炸,于是这一承载着古人聪慧的发明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炸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慧的结晶,炸药逐渐被遍及和广泛利用。
聪明的古人将炸药装在竹筒里,这样一经点燃,竹筒会发出更大的声响,纯挚的燃烧竹子被逐步取代了,但是“炮竹”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记述神话故事传说的《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炸药为之。
”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炸药的记载。

到了北宋期间,民间开始普遍利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炸药,并且将包裹炸药的纸筒和麻茎编串起来,做成“鞭炮”,其名还叫炮竹,正月月朔燃放炮竹逐渐盛行起来,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个传统。
实在这也是古人对安乐生活的神往。
关于宋代的人们在春节燃放炮竹的习俗,有很多的记载。

《普通编排优》也记载:“古之炮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
称曰‘炮竹’。

和王安石同时期的史学家刘敞在《炮竹》诗中写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说的便是炮竹燃放时红红火火、热烈繁盛热闹繁荣的场景。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描写了除夕夜北宋都城开封燃放炮竹的场景:“是夜,禁中炮竹山呼,闻声于外。

由此可见在春节燃放炮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而且在宋代成为了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

春节燃放炮竹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红红火火的炮竹在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也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快乐幸福的时候。
现在人们在婚嫁、房屋建筑、庆典、开业时,主客也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2,“东风送暖入屠苏”,元日的第二个习俗,喝屠苏酒

这句紧承上句,写的是一家人欢聚一堂,饮酒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
现在人们过春节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在春节的餐桌上,酒水还是必不可少的,乃至用各种各样的饮品代替酒水。

中国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还是饮酒有些关系的,一杯酒也包含着浓浓的情意,用酒来招待客人更是主人家好客激情亲切的表现,如果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屠苏”便是指屠苏酒,是古人喝的一种药酒,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到酒中,到岁时节令拿出来喝。
古人认为喝屠苏酒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相称于现在的保健酒之类的。
喝屠苏酒还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能使阖家欢快安康,这也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这里就轮到南朝·梁·宗懍著述的条记《荆楚岁时记》正式登场的韶光了,这本书的内容记载的是当时江汉荆楚地区元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习俗习气、景致故事的地。
宗懍在《荆楚岁时记》序中如是说:

率为小记,以录荆楚岁时,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

这本书字成书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互换。
隋朝杜公瞻还为此书做了表明,并且将书中所记的荆楚江汉一带范例的南方节令风尚和北方的节令风尚做了比较。

宗懍《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表明同时流传,从而将中国大江南北的风尚习气融汇于一书当中。
许多荆楚地区的节令风尚也流传到北方,一些北方的节令习俗也流传到南方,这本书对中国节令文化的互换和传播是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的。

如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习俗: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过春节饮屠苏酒的风尚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期间也传播到了北方,而且风靡全国,并且一贯延续到宋代。

和王安石同时期的苏辙在《除日》诗中也生动地写道:“年年末了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南宋墨客陆游也曾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南渡之后的墨客何汝樵,在《元旦》诗中也深情地怀念着家乡那一杯在元日喝的屠苏酒:“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
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

家人在元日欢聚一堂,推杯换盏,真是“其乐融融,其情正好”,这温馨的时候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这也充分解释了宋代人在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生动场景,这更多了一份人们对元日美好期盼和浓重的节日仪式感。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的第三个习俗。
门上贴桃符

诗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朝阳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这一天景象温暖晴朗,“千门万户曈曈日”更显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候。

“新桃”和“旧符”采取了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见义修辞手腕,也便是高下两句和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实在说的是一讲事情。
这种修辞手腕使文意互相交错、渗透、补充,以表达一个完全的句子意思,有单句互文,对句互文,多句互文的差异。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便是范例的单句互文见义,意思便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东园载酒西园醉”也是单句互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互文;陆游《成都大阅》“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也是互文见义的手腕。

《元日》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实在便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用互文见义的手腕写出了把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桃符。
那古人在元日往门上贴桃符有什么寓意呢?实在古人门上在门上贴桃符的习俗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注引《括舆图》中说: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
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这是一个非常故意思的故事,也是一个俏丽的神话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做“鬼蜮”的地方,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树冠达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上住着一只金鸡,逐日太阳出来的时候,金鸡就会啼鸣。
夜晚游荡的幽灵必须在鸡鸣前赶回鬼蜮,鬼蜮的大门站着两个神人(保安或门卫的身份),叫神荼和郁垒,如果幽灵在夜间干了坏事,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大神就能立即创造并将之捉住,所有的幽灵都非常畏惧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大神。

于是老百姓就用桃木板刻成神荼和郁垒的样子容貌,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邪避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驱邪避害。

这种刻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们称作桃符,每年改换一次,叫做除旧布新。

随着韶光的发展,桃符本身也在变革,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
便是将字数相等,意思相应的短诗句题写在桃木板上,帖桃符后来逐渐演化为贴春联。
以是说桃符便是春联的前身、最早雏形。
《宋史·蜀世家》中就记载了在桃符上题诗的事情。

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旁边。
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

后蜀国主孟昶在桃符上题的这句诗“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桃符已经演化成春联的形式了,只不过名字还是叫“桃符”。

如南宋薛嵎在《新年换桃符》诗中写道“桃符频换句难新,休对东风诉旧贫”;陆游在《己未新岁》诗中写道“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南宋·赵师侠在《鹧鸪天·炮竹声中岁又除》一词中写道“残烛炬,旧桃符。
宁辞末后饮屠苏”。

而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形象的解释了宋代人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桃符(春联),喜迎新年的节日喜庆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结语:

王安石的《元日》诗,描述了一幅热烈、欢畅、喜庆的春骨气象。
全诗奥妙地选取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燃放炮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三个生动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细节,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候,也让我们通过诗为难刁难宋代的春节习俗和文化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本文参考资料:

《玉烛宝典》

《晋书》

《荆楚岁时记》

《东京梦华录》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