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了表达委婉,立意深刻,还会非常把稳炼字造句,以达到掌上河山的创作境界。有一位墨客就深懂作诗之法,虽然文中不提一字愁情,却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这种感想熏染。下面分享晚唐才子构思新颖的七律,捉住诗眼反复渲染,层层递进,句句真切。
惜花
唐代: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嫡池塘是绿阴。
韩偓是晚唐墨客,李商隐是他的姨夫。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深得李商隐的讴歌。由于身逢浊世,虽然曾担当过兵部侍郎,可是很快就被贬异地,晚年也是病去世客乡。
韩偓的诗歌笔触细腻,构思新颖,无论是抒怀诗还是叙事诗,都描述生动,炼字精妙、造句工致。这首诗描述了暮春时节花落无声,墨客却惜花有情,并借景抒怀,传达了内心的繁芜情绪。
开篇先描述枝头的残花,曾经娇妍的洁白花朵已经枯萎和皱缩,它仿佛知道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纵然遭受风雨摧残,依然不舍拜别,令人深感悲切。
而下方的红花,也不再有初绽时的冶艳光荣,“愁态静中深”,表述了一份沉寂和愁苦,就像一位未老先衰的美人,令人感到悲戚。“皱白、腻红”,代表了姹紫嫣红的繁花;而“离情、愁态”,则表现出墨客的怜惜之情。
墨客默默地看着片片花瓣坠入水中,又随波飘走,而枝头的残花也在风中孤独地扭捏,然后又被雨淋湿,雨水缓缓地从花瓣边缘滑出,就像滴落的晶莹泪珠。
“眼随、恨满”这两个词,采取移情手腕,风吹花落,本是极常见的景象,一样平常人最多嗟叹一声,更多人都是熟视无睹。可是墨客的眼力却一贯跟随飘零的花瓣,彷佛要证明给众人看,自己的怜惜之情已经蔓延到每一个枝桠间。
如此深情足以让读者冲动,墨客彷佛还以为有些对不住花儿,颈联转而抒写花落之后的环境。才子以为,若是飘零的花瓣可以被青苔遮挡,总算还能留点余喷鼻香。如果不幸被泥土污损,或遭人践踏,更令人嗟叹。
“犹慰意、更伤心”,进一步抒写了墨客对残花的怜惜之情。作者彷佛要一贯追踪下去,并对其终极的命运极其关心。月白风清固然可以寄托深情,但是落花时节赋诗抒怀,更能感悟生命的意义。
墨客没有似黛玉那样葬花,也未像龚自珍那样惊叹其化作春泥更护花,末了却“临轩一盏悲春酒”。既然无计留春,又无法让花瓣重生,只有一边临轩凭吊,一边借酒浇愁。
尾句更令人回味无穷,当残红落尽,池塘里唯有碧绿树荫的倒影映入眼帘。墨客并非如王安石那样赞颂,绿阴幽草胜花时;而是颇有李清照的感想熏染,绿肥红瘦,令人悲愁。
韩偓的这首七律描写细腻,层层递进,句句真切。作者牢牢地捉住“惜花”这个诗眼,不断地进行陪衬和渲染。墨客首先展现枝头尚未坠落的残花,然后又连续描写其飘掉队随波飘走的环境,末了还追踪到它的宿命,表现了作者深浓的怜惜之情。
实在作者描写落花只是表象,实在也是哀叹自己的坎坷出生,并感怀每个人终极逃不脱各自的宿命,而更深层次的是表达对大唐王朝每况愈下的悲慨。实在花开一季、人活一世,根本不必悲观和嗟叹。正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此也就不枉此生,更是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