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石为青砂石质,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叶城县运进,全体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
通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保存基本无缺。
碑额两面均刻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刻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刻 "万古"二字。
碑座两面雕刻万里碧波陪衬出一轮朝日的图景。
碑身两面竖书阴刻四种笔墨的碑文,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藏文,个中汉文碑文共计8行240字,用四言叶韵体写成。

碑文;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
我师堂堂,其固自摧。
格登之嶻壀,贼营其穴。
我师洸洸,其营若缀。
师行如流,渡伊犁川。
粤有前导,为我具船。
渡河八日,遂抵格登。
面淖背崖,藉一昏冥。
曰捣厥虚,曰歼厥旅。
岂不随意马虎,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
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
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
人各齐心专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
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
受俘赦之,光我扩度。
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
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公元1745年----1754年间,准噶尔部贵族内讧,接连发生争权夺势的大混战。
争斗结果,达瓦齐夺得了汗位,并在沙俄的指导下连续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乾隆二十年(1755年)2月,清军兵分两路讨伐达瓦齐;一起由定北将军班第率阿睦尔撒纳、玛木特等,自乌里雅苏台西进;一起由陕甘总督永常为定西将军,率撒拉尔、班珠尔等,由巴里坤出发。
清军两路共 5 万人,战马 7 万匹,直指达瓦齐长期盘踞的伊犁。
4 月尾两路大军会师于博尔塔拉河边,稍稍休整,又挥戈提高,直捣伊犁。

用四言叶韵体写成碑文由乾隆皇帝亲撰新疆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但是,达瓦齐负隅顽抗,拥兵万余人,退居昭苏县的格登山,扎驻营地,企图决一死战。
班第准确节制了达瓦齐的支配后,乘胜追击,兵分两翼,包围了格登山。
5月14昼夜率领精锐骑兵22人,出其不虞,夜袭敌营。
他们策马横戈,枪矢并发,声震山谷。
达瓦齐军措手不及,乱成一团,自相践踏,去世伤无数。
达瓦齐仅率少数亲信仓惶逃遁,其他全部俯首屈膝降服佩服。
后来,达瓦齐逃至南疆乌什被擒获,押解北京。
准葛尔盘据政权至此覆灭。
清政府为纪念格登山之役的巨大胜利,1759年乾隆帝命令:“来春于伊犁格登山刻石记功”,并亲自撰写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