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街(拍摄于1995年) 徐勇 摄

徐春伟

走在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略加留神,就会创造很多故意思的古老地名。
听说有些典故竟然能上溯到千年的古籍,还跟古诗文息息相关。

咏归路。
语出《论语·前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句。
因地近古西社坛,旧有咏归桥得名。

宁波的古诗文地名

日新街。
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鄞县通志》载:“日新街,北至东大路,西至东殿庙跟,东至崔衙街。
”光绪《鄞县志》载:“日新街,本城守都司基。
清道光二十五年善后案内变为民业,开设塵肆,中取一街,名以日新。
”民国时,街两侧多商肆,以有汲绠斋、竞新书店、新学会社、文明学社、明星书店五大书店有名。

桃渡路。
有关桃花渡最早的记载,是在《思四明所居与桃红渡相对》一诗中,这首诗是北宋大不雅观年间被贬

到明州、任船场指挥监官的晁说之所写。
诗云:“目前旅恨到何处,轩窗直到桃花渡。
桃花渡上风吹雨,道人芒屩谁来去。
”《鄞县通志》载:“旧名竹巷弄、傅家道头,以古桃花渡得名。
”新江桥浮桥建立前,城区与江北人货来往,紧张依赖桃花渡船渡。

海曙楼和云霞路。
海曙楼即鼓楼,位于宁波中央城区,登楼可俯瞰全城。
海曙楼的根本是唐长庆元年(821)所建的子城南城门,几经兴衰,几度易名。
五代时,称“望海军门(楼)”,宋为“奉国军门(楼)”。
到了元代,敕令在全国范围内,拆城毁城,子城的南门——海曙楼自然也难逃劫难。
元至治元年(1321)又建城、楼,名“明远楼”,不久又被毁。
明宣德九年(1434),太守黄永鼎重修。
明万历十三年(1585)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修,更名为“海曙楼”,沈一向作碑记,董大晟作赋。
清康熙五年(1666)及往后多次重修。
乾隆四十七年(1782),除赋碑外,别的均被毁。
现存的建筑是清咸丰五年(1855)重修。
海曙区区名即来自海曙楼。

海曙楼是否与唐代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的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有关,不得而知;而云霞路则是因它而得名。
云霞路位于海曙区西部,现有地铁2号线同名路站。
云霞路历史不长,2004年才建成,因地处海曙区而得名。

九佳巷。
《鄞县通志》载:“九佳巷,东至滨江路,西至濠河街。
”为灵桥西第九条横街巷,《平水韵》韵目九为“佳”,故名。
1981年地名普查并入濠河街,今已不存。

十灰巷。
东起滨江路,西至濠河街。
《鄞县通志》载:“十灰巷,旧名外濠河。
”据民国《鄞县培植》载:为灵桥西堍第十条横巷,《平水韵》韵目十为“灰”,故名十灰巷。

十一真巷。
西起濠河街,东至滨江路。
《鄞县通志》载:“十一真巷,旧名外濠河。
”为灵桥西堍第十一条横巷。
《平水韵》韵目十一为“真”,故名。

九佳巷、十灰巷 、十一真巷典故均来自于《平水韵》。
《平水韵》听说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根本上又细分为206韵。
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许可儿们把附近的韵合起来用。
到了南宋,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
《平水韵》日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韵。
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便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佩文诗韵》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部标准韵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