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贯被文人视为“怀才不遇”的范例,唐代李白、杜甫、刘长卿、李商隐等墨客,都曾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到他。
不过个中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的,还是李商隐这首七绝《贾生》。毛主席这一首《七绝·贾谊》显然是在读到李商隐的诗,同时理解到贾谊的平生经历后有感而作。
那么,这两首关于贾谊的诗歌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对付贾谊的生平,古今两位大墨客又持有若何不同的意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磋商一下这个问题。
一、《贾生》与《七律·贾谊》赏析《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口语翻译:汉文帝爱才若命,他在未央宫的正殿里,接见了曾被他流放到长沙的贾谊。贾谊是一个才华、气质都无与伦比的年轻人。文帝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与他见面,二人相谈甚欢。
为了听清楚贾生的发言,文帝忍不住把身体向他倾斜,膝盖都超出了坐席的范围。他们发言的内容并不涉及国家大事,只是在聊一些,与神鬼巫术干系的内容。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平凡事,何用哀伤付生平。
口语翻译:贾谊的才华与气度,在汉文帝那个时期是无与伦比的。他曾经怀着极度悲哀的感情,涕泗横流地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
梁王由于意外坠马身亡,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要为此过度哀伤,乃至于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二、李商隐和毛主席对贾谊的评价要知道李商隐和毛主席二人对贾谊平生的不同评价,我们还得花点韶光理解贾谊这个人的平生。那么贾谊,或者说这个贾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史籍的记载:贾谊是西汉初年最有名的一位政论家,李斯的再传弟子,法家学派的代言人。他少年时期就成名了,十八岁的时候就被河南太守吴公创造,并收为入室弟子。
这位吴公后来在汉文帝登基后当上了廷尉,于是把贾谊也举荐给文帝。贾谊入朝的时候二十二岁,汉文帝比他还要小两岁。他们两个都是年轻人,提及管理国家的方略时,多有共鸣。
由于吴廷尉曾经向李斯求学,而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以是贾谊实在是继续了荀子法家学派的思想,向汉文帝提了很多谏言。
按《史记》中的说法,当时汉朝律令的修正,诸侯就国的事宜,汉文帝全部屈服了贾生的建议。如此一来,就遭致了权臣们的不满。
朝中权贵集体向天子施压,于是天子末了决定疏远贾谊,把他流放到长沙国去当太傅。当时的长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贾谊年纪轻轻就遭受这样的打击,感情非常低落。
也便是在那个时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屈缘故原由为碰着了昏君,报国无门而自寻去世路。贾谊碰着的汉文帝,历史上还算是一位明主,但是他仍旧有“怀才不遇”的隐痛。
大约在被流放了一年多往后,汉文帝才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到未央宫正殿去见面。二人这次见面,发言过程很愉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大加讴歌。
汉文帝乃至表示:“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汉文帝的意思是说,我良久没看到你了,自以为在治国的见识与方略上早已超过了你,如今见到你才创造自己远远不及。
要知道,古代一个天子对大臣讲阿谀的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汉文帝这番话讲得并不诚挚,也并非他真实的意见。
汉文帝显然不认为贾谊在治国能力上强过自己,否则就不会丁宁贾生去给自己的儿子梁王当老师了。正是由于汉文帝的这个安排,末了才导致了贾谊忧郁而去世的悲剧。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梁王因意外坠马身亡。史籍上说,贾谊自责没有当好梁王的老师,以是内心十分忧郁,终于在一年后活活把自己怄去世了。
事实上,在梁王身故之后,贾谊又给汉文帝递过很多政论文章,但是全部都被忽略了。他以为自己报国无门,才忧郁而终,只活了三十二岁。
李商隐和毛主席这两首七绝的创作根源,都是贾谊平生的遭遇。不同的是,李商隐叙事的重点在于对汉文帝的训斥,而毛主席侧重于对贾谊心灵薄弱的批评。
李商隐这首《贾生》先从汉文帝“求贤”提及,开头看上去彷佛是在歌颂这位天子,实则充满了讽刺。汉文帝为了求贤,把自己赶走的大臣召回来了。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把贾谊从长沙召回呢?由于他知道,贾谊的才华与气度都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人比他更有见识了。
你看看,汉文帝是多么重视人才啊。他夜半深更不睡觉,还在未央宫正宫里办公呢。当贾谊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摆起天子的架子。
为了听清楚对方讲了什么话,他全体上半身都向前面倾斜着,膝盖空悬到了坐垫的外头。你以为他在关心什么?他不是在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在向贾生求教那些无聊的神鬼之论。
李商隐这首诗之以是能够成为千古名篇,就由于诗中把汉文帝的“虚伪”写得活灵巧现。对付贾谊的去世亡,大约在清代以前,文人都是把任务归咎于汉文帝的。
这些文人认为是汉文帝辜负了贾谊,才造成了这种悲剧,因此骂他昏庸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过从客不雅观上来说,汉文帝刘恒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以是历史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也有文人虽然承认汉文帝在历史上的贡献,但是同时也训斥他对贾生的薄情。比如刘长卿就在《过长沙贾谊宅》中说:“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毛主席的《七绝·贾谊》避开了对汉文帝的评价,首句化用了李商隐《贾生》的第二句。只是把“更”改成了“世”,意思相去不远。
诗中第二句提到,贾谊被逐出朝廷后,流放到长沙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这里已经是在暗示贾谊把自己的遭遇和屈原挂了钩,因此暗中萌生出求去世之意。
诗的末了两句直接对贾谊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由于梁王坠马这件意外的事情,虚掷自己的生平,断送自己的才华,实在是不应该。
当代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闯出名堂,高智商实在并不是必需的。反而是高情商与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成名的关键。
梁王的去世,显然是会影响贾谊的出息。但是人活一辈子,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贾谊本身除了是一个政治家以外,还是一个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就这样去世了,实在是可惜。
那么,李商隐写《贾生》的时候,为什么没想到要去批评贾生呢?这是由于他自己也恰好便是贾谊那样的人,以是他不可能在诗中去批评“其余一个自己”。
结语人们在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对错的时候,每每习气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凡是那些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一概都会遭到否定与批驳。
客不雅观地说,汉文帝当初流放贾谊是有缘故原由的。他二十岁以藩王的身份登基,在那之前,朝中的大臣们刚刚诛杀了吕氏后人,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光了。
在这种情形下,汉文帝这个天子当得还是很不稳的。贾谊年轻冒进,建议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然会得罪朝中那些节制实权的人,以是汉文帝必不可能保贾谊而不顾自身。
后来二人见面,汉文帝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贾生,那不过是客套的话而已。事实上那时候的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朝中的老臣们周旋,并不须要贾谊的帮助。
但是汉文帝仍旧爱惜贾谊的才华,以是才会安排他去当自己最爱的小儿子的老师。以是李商隐的诗是好诗,但是汉文帝被他骂就有一点冤枉了。
同理,刘长卿作诗骂汉文帝“汉文有道恩犹薄”,一样是站在文人的视角,代入了自己的个人遭遇,毕竟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怀才不遇”。
梁王去世后,汉文帝实在并没有找贾谊的麻烦。不过贾谊虽然才高,但是性情小气、敏感,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忧郁。年纪轻轻就走了,的确很可惜。
毛主席正是由于看清楚了贾谊性情上的这种缺陷,以是才写下了这首《七律·贾谊》,在对这位天才的遭遇表达惋惜的同时,也对他性情上的缺陷进行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