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生鱼片
记录国人吃生鱼片最早的诗,当属《诗经·小雅·六月》:
吉甫燕喜,
既多受祉。
来归自镐,
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
炰鳖脍鲤。
侯谁在矣?
张仲孝友。
这首诗的故事发生在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周宣王北伐玁狁,主帅尹吉甫文韬武略,指挥若定,以出众的才能取得了胜利,归来后宴请张仲及其他朋侪,吃的正是“炰鳖脍鲤”,便是水煮甲鱼与生鲤鱼片。“脍”字指切细的生肉,脍鲤便是鲤鱼做的生鱼片。
大贤人孔子也很喜好吃生鱼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
——《论语·乡党》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米舂得越精越好 ;鱼肉切得越薄越好。如果鱼肉糜烂了,就不能吃了。
把生鱼片写出风雅的,当属西晋文学家张翰: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秋风歌》· 张翰
张翰做官期间,一日见秋风起,想抵家乡吴郡的菰菜、莼羹、生鲈鱼片,感慨到人生最主要的是能够适应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来当官呢,于是弃官回籍。
莼鲈之思从那往后,吃生鱼片便成了人间一桩风雅之极的事情。文人墨客,动不动就把“鲈鱼脍”三个字写进诗词。
生鱼片的盛行,是在唐代。在唐代的宴席上,最盛行,最高真个鱼类烹饪办法,不是清蒸,不是糖醋,更不是水煮与红烧,而是一种最原始的烹饪办法——生切。
唐代诸多墨客都在诗中留下生鱼片的记录。
张说、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岑参、钱起、韩翃、元稹、白居易、杜牧、许浑、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有太多的墨客,在诗歌里写过自己吃生鱼片的环境,一个个饕餮似的,说得口舌垂涎。
诗圣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中,至少有七首写到自己吃生鱼片。从青年吃到晚年,从江东吃到长安,从四川吃到湖南,堪称生鱼片的代言人。
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喷鼻香饭缘老翁。
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杜甫
厨师从渔夫手中拿到了新鲜的鱼,洗鱼磨刀时,鱼还非常新鲜,眼睛都是红的。
厨师的刀工了得,没有声响,一片一片洁白的鱼肉就被片了下来,如雪一样平常白嫩。
觜春葱是指说鱼嘴部分的肉质鲜美而质脆,腹腴是说鱼肚上的软肉鲜美。
鱼肉片下来,放在砧板上的白纸都没有湿,不知不觉,生鱼片已经被吃光了。
古人怎么吃生鱼片?
① 调料
古人早已会用葱和芥辣佐鱼生,《礼记.内则》提到:
凡脍,春用葱,秋用芥
季候的不同,调配亦不同。春天吃生鱼片要用葱姜,秋日吃生鱼片要配芥末。
白居易有诗云:
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和三月三旬日四十韵》· 白居易
可见白居易吃生鱼片时,用的调料正是芥末。
此外,橘子汁也常常被唐朝人用来当调料。
砧净红鲙落,袖喷鼻香朱橘团
——《送李翥游江外》· 岑参
衣喷鼻香楚山橘,手鲙湘波鱼
——《送客游江南》· 韩翃
生鱼片就着橘子汁,正如我们本日在烹调中放入柠檬汁。
冬夜伤离在五溪,
青鱼雪落鲙橙齑。
武冈前路看斜月,
片片舟中云向西。
——《送程六》· 王昌龄
王昌龄在寒冷的冬夜,送别朋侪时,正是用青鱼片配橙汁来设宴。望着天边的明月和西去的船舶,大概只有美味的生鱼片才是抚慰。
② 选材
不同于本日的生鱼片,古代的生鱼片都是淡水鱼。鲤鱼、鲈鱼、鲫鱼都被写入诗篇。
从最早的“炰鳖脍鲤”,鲤鱼一贯都是生鱼片的首选。
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
——《名都篇》·曹植
将生鲤鱼片沾着小虾酱吃,将甲鱼和熊掌烧烤来吃。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外子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颜容十分标致,年纪正是十五有余。迎亲时,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侍女端来的金盘,盛着脍好的生鲤鱼片。
朝盘鲙红鲤,夜烛舞青娥
——《松江亭携乐不雅观渔宴宿》· 白居易
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时,白天吃生红鲤鱼片,晚上看歌妓演出。
鲈鱼也是鱼脍常用的鱼类之一。由于松江的四鳃鲈鱼做出的鲈鱼脍肉身洁白如玉鲜美嫩滑,调料光荣金黄,隋炀帝赐名“金齑玉脍”。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餍饫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和蒋夔寄茶》苏轼
吃着洁白晶莹的米饭,尝着各色各样刚刚出水的河鲜海味,在酒足饭饱、午醉初醒的时候品一盅清茶,这位十足的美食家常常充满了陶然得意的知足感。而最令他难忘的则是吴郡名菜鲈鱼脍。
此外,鲫鱼也可以用来做生鱼片。杜甫有诗中云:
鲜鲫银丝脍,喷鼻香芹碧间羹。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杜甫
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喷鼻香芹熬成喷鼻香羹。不得不说,读起来真是色喷鼻香味俱全呢。
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
——《秋郊有怀》·陆游
在乡间野餐,生鲫鱼片在绿草之中,腌制的鲤鱼在繁花之中。多么的诗情画意!
③ 刀工
唐朝时候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书里详细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利用、质料的选取、刀具的利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节制等等。《砍鲙书》里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如果从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的那次私宴算起,鱼脍在中国有笔墨记录的历史长达二千八百馀年。在这段漫长的韶光里,鱼脍见于诗词、歌赋、正史、传奇、神话、小说、戏剧、绘画、雕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是,生鱼片的确是地隧道道的中国菜哦!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漫风奇遇记,揭橥你的想法。
-------------------------------------------------------
原创不易。未经容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