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不乏颇有见地的、同情劳动者的墨客,他们关心民间疾苦,大声为劳苦大众鼓与呼,写出了壮丽篇章。
时至今日,仍觉线人清新,动听肺腑,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强大。
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词,感慨古诗词里的劳动之美!
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诗仙李白(701年——762年),写过一组《秋浦歌》,个中最有名的一首当选进中小学教材,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鲜为人知的是,青莲居士还有一首《秋浦歌》,描绘出了古代冶炼工人劳动的壮不雅观场面和豪迈气概,那炉火通红、火花飞溅的景象,那振民气弦的劳动号子,引人入胜。
秋浦歌(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郞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五言绝句中的一些词语,在青莲居士的其他诗作中也涌现过,貌似此诗成了一首“集锦诗”。
不过,同样的词汇,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效果截然不同。比如这首《秋浦歌》,虽然出自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李白之手,读起来反倒有几分现实主义的味道。
秦韬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唐)秦韬玉
篷门未识绮罗喷鼻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骚高格调,共怜时势俭装扮。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针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代秦韬玉写的《贫女》,是为绣娘写的一首悲歌。旧时的劳动者,虽然手艺博识,却无法逃出穷苦的命运。而“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对古代妇女的双重残害。
《贫女》诉说了贫苦人家女子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虽然只是社会一隅,却也道出了人间不平事,引得人们争相传诵。特殊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万古长青的名句。
白居易:寄与饥馋杨大夫 ,尝看得似辅兴无。
寄胡饼与杨万州(唐)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喷鼻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夫 ,尝看得似辅兴无。
诗王白居易(772年——846年)写过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比如卖炭翁、琵琶女等等,实在他们都是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人一等的劳动者。
这首七言绝句写的是当时京都长安有名的芝麻饼小吃。在喷鼻香山居士笔下,热乎、浓喷鼻香、酥脆的芝麻饼,让人胃口大开。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饼不忘做饼人。品读这首七言绝句,读者模糊约约体味到了诗中那位手艺高超的手艺人背后的劳累与心伤。
王禹偁: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宋代墨客王禹偁(954年——1001年),诗风平淡朴素,深谙民间疾苦,写了不少反响田舍生活的诗歌,生动、活泼,意趣昂然。
他的《畲田调二首》便是两首描写劳动者的精品。
畲田调二首(宋)王禹偁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北山种了种南山,合作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乍一看,王禹偁是诗还颇有几分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但和五柳师长西席的淡泊心境比较,王禹偁并没有超凡脱俗,而是同情劳动者,赞颂劳动者,境界得到了升华。
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者(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陶者,便是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烧瓦工人烧制了无数的瓦片,自己家却仍旧是漏水不止的茅草屋,屋顶上没有一块瓦片。那些十个手指头从来都不沾一丁点儿泥巴的王侯将相,却居住着盖满瓦的好屋子。
其实在梅尧臣(1002年——1060年)以前,唐代墨客已经写了大量反响社会不平等的诗,不过大都写耕织的农人,如李绅的《锄禾》,孟郊的《织妇词》,以及郑谷的《偶书》。
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墨客张俞,作了一首很出名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的主题与《陶者》相同,该当受到过梅尧臣的启示。
后世很多讽刺作品,每每通过比拟显示不合理,受梅尧臣《陶者》影响更是非常明显。
苏轼: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北宋文坛领袖苏东坡(1037年——1101年),谪居海南岛儋州时,他的邻居是个做煎馓子的老太婆,手艺风雅。
馓子是一种细条状、油炸的的面食,浓喷鼻香,酥脆。
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资深吃货,苏东坡肯定不少到邻家老太婆那里蹭吃蹭喝。
“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作为回报,苏轼特地给老太婆写了一首赞颂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匾佳人缠臂金。
东坡居士把馓子的颜色、形状及制作的过程 ,写得逼真鲜活,真可谓“秀色可餐”,尽显“吃货”本色。
难能名贵的是,吃货墨客在垂涎三尺的同时,还不忘描写老太太的劳累怠倦的环境,其同情之心跃然纸上。
小结:
古诗虽好,理解甚少。在古诗词里,古代的劳动者辛辛劳苦,忙劳碌碌,却仍旧衣不蔽体,食不饱肚,这是封建时期的人间悲剧。
时易时移,如今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者创造着美好生活。
全天下的劳动者,载歌载舞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共和国的劳动者,更是理所应该成为诗歌赞颂的主角。
期待着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去书写、去表现、去讴歌、去赞颂劳动者的生产生活。
无论在希望的野外上,还是工厂的流水线,都将会呈现出更多描写劳动者的不朽的诗词佳构。
五一来临,让我们将最美的诗,献给最美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