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能广为流传、直抵民气的诗句,一定有许多值得反复体会的地方。

读过这些诗句之后,有崇敬、有憧憬,也有惋惜、有烦闷。
各位先贤高才,境遇不一,风格互异,但好在都有写诗词的习气,用他们俊逸的文采、高品质的追求,记录下来当时的事宜和心情。
凭着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知晓当时情景之一二,也有机会领略诗词的幽美与博大。

有感于此,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当我们读这些诗词作品时,在读些什么?

我体会有三。

当我们读诗词时在读些什么

一是表面文章,欣赏遣词用句的富丽与精准。
不仅严格按照律诗之“律”,词牌之“牌”,做到韵律平稳、对仗工致、还要找到最能精准表现诗文内容的精髓精辟词句,字字玩味,句句推敲,故有“考虑”之典故,也有“一字之师”的美言。

可以说,更一音而少韵味,改一字则失落神采,中庸之道,都在句中。
这才读懂陆放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慨。

二是谋篇布局,揣摩章法构造的排布与谋虑。
无论以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怀,抑或就事论事,前文如何引出后语,后文如何呼应前句。
用面前这个本体如何能比兴到所寄托的情思,想表达的心意如何能在这个实在的事物上找到合理的影射,还不能偏颇,不能刻意,不能浮夸,多一分则略显造作,少一分则用力不及。
有的是明显伏笔,有的是刻意隐晦,有的是故作调皮,有的是大巧不工。
可以说,匠人手腕互异,一样曲径通幽。

三是墨客心境,体会当时当地的事情与心情。
设身处地的思考诗是写给谁的?在若何的背景、境遇下所写?有若何的心情和诉求?只有想到这些,才可能靠近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但有景致,“一派青山景致幽、古人田地后人收”不但是思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也有迷乱,“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里也有奋进。

可以说,由远看到近思,由不雅观摩到代入,细细品下来,逐步融进去,才能明白一些诗句里既有心口不一,也有言合于心、言为心声,既有草蛇灰线,也有直抒胸臆、畅快淋漓。
只有这样,更有可能体会到墨客真正的所思所写,才能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