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很长,光阴很短。
有空,来坐坐,谈个天。
聊江湖故事,看风云漫卷,
天下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世事繁杂,我们大略来聊聊。
欢迎你,一起来谈个天。
阳春三月,茶喷鼻香悠悠。
据茶农说,今年由于3月老天照料,是西湖龙井难得的好年景,青花喷鼻香、兰花喷鼻香,这些可遇不可求的茶叶花喷鼻香,很随意马虎炒出来。
今年的龙井新茶有没有花喷鼻香,我还没喝过不好说。不过,由此我想起了一首龙井题材的采茶诗——乾隆天子当年在杭州云栖稽核茶农采茶,所作的《不雅观采茶作歌》。
诗写得怎么样,读者看过再作评价。
提及这位天子老儿,对写诗这事是至心热爱,据考证他生平写了43630首诗。
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鬼是李贺,早有定论。要评诗帝,乾隆天子当仁不让:我!
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乾隆天子(爱新觉罗.弘历)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时,不无自满地说:“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墨客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本日,我们就来谈谈乾隆天子和他的诗。
一
乾隆在位六十多年,文治武功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在历史上300多个天子里,创造多项记录,比如寿命最长、在位韶光最久、综合国力最强等。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说的不是十整年夜补,而是生平建立的十大历史功绩,比如平定西南、东南、西北多地的叛乱,掩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图源:视觉中国
在诸多记录里,还有一件是,作为真爱,乾隆生平笔耕不缀,写了43630首诗。他5岁开蒙,20岁旁边动笔,活到老、写到老,每天至少两首。
乾隆的爷爷康熙组织人马编的《全唐诗》,收录了49403首诗,那是2873个墨客,花了近300年韶光集体聪慧的结晶。历史上诗歌产量亚军陆游是9000多首,季军白居易只有3000来首。
唐朝墨客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古,人称孤篇压全唐。乾隆一单枪匹马力挑三百年大唐的近三千个墨客,自我评价是艺术佳话,也无不可。
考虑到乾隆的绝大部分诗,都是25岁登后乾纲独断、日理万机之中,见缝插针创作出来,不像自由职业者有大把韶光体验生活、从容酝酿、充分构思不同,他实属不易。
一个人有一样爱好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乾隆天子完美做到了。他创造的记录,冠绝古今中外,加冕诗帝,众望所归。
二
乾隆的诗,在世的时候出了六大部半集,但翻遍阅古代文学史,查遍各种诗集、诗选,险些没人提到过乾隆一首诗。当下的诗词大会上,也没听说哪路英雄豪杰背诵过。
2013年,北师大出版社隆重推出《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皇皇十大本,定价5800块,淘宝上现在还有,从原价到半价不等,每家书店已售数都是0。
现在要读到乾隆的诗并不随意马虎,听说小学教材上收录了一首《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野史说这首诗乾隆只拥有四分之三的版权。某个冬日,乾隆和一众大臣赏雪,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他诗兴大发,当场吟咏起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然后断电了。写诗,总不能这样一贯数下去啊。
铁齿铜牙纪晓岚心领神会,年夜声叫好:好诗,好诗,皇上英明神武,写得太好了,我来狗尾续貂吧。于是,有了第四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还有版本说,续诗的是刘罗锅、沈德潜,都是乾隆身边的大才子。
现在对乾隆诗的话题感兴趣的,读过的乾隆诗可能就这一首。由于除了北师大出版社的这套,没有其他正规渠道出过乾隆诗集。
乾隆的诗,现在紧张通过网络和口碑流传。百度上乾隆诗的话题很热烈,各种自媒体也常常拿乾隆诗说事,清一色都是差评,全是调侃、嘲讽、恶搞。
民间对非常喜好下棋、但水平不高的人有个专用名称:臭棋篓子。有人把这个头衔套用到喜好写诗的乾隆头上,说他是个臭诗篓子。
图源:视觉中国
钱钟书的《谈艺录》倒是提到过乾隆的诗。“清高宗(乾隆天子)亦以文为诗,语助疲塌,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钱钟书的评价,是专业人士对乾隆诗的定棺定论:说是诗,不如说是分段的文,为每句凑成五个字或七个字,到处可见语气助词。至于措辞疲塌,不合格律等。《谈艺录》这一节本来是评点王安石、韩愈们的诗,那都是名家名品,乾隆作为诗坛票友无辜躺枪。拿他的诗和专业职员比较,就像拿许家印的篮球水平跟詹姆斯要比,显然不公正。
三
乾隆写诗题材广泛,上到从政、敬拜、巡幸、筵宴等国家大事,下到读书、泛舟、赏花、品茶等鸡毛蒜皮,无所不涉及,堪比《夜航船》之类百科全书体。
我们说万物皆可盘,乾隆写诗是万物皆可吟。这是好事,旷世才子苏东坡写诗填词,也是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前段韶光陕西一个女墨客,吃喝拉撒能都入诗。
乾隆诗的问题是太直白、不讲技巧,不讲韵味,虽然感而发,但便是大略描述制定条约论。他东游山东、南巡江南,一辈子三分之一韶光在路上,大量诗作都是路上写的,基本属于到此一游,很难让人读出春光妖冶、东风浩荡的味道,而且佶屈聱牙不亲民,该当是很轻松的游记,读起来却很累。
比如他在杭州云栖稽核茶农采茶的那首《不雅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讼事理;
今日采茶我爱不雅观,吴民生存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这首采茶诗也算有情有景,但谁能读出阳春三月龙井新茶的清新味?这便是读乾隆诗的用户体验:你不讲武德,我读得费劲,没有美感。
图源:视觉中国
乾隆诗里除了少部分读史感悟、时政感叹之类严明题材,大量是生活场景,这类本来可能写得很轻松活泼的内容,他一脸严明,好象故意难堪读者。比如被议论最多的那首诗:
阁报例应隔日至,
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
料彼未知旬九斯。
第一句是,1776年,乾隆41年,巡行路上,收到每隔一天内阁送来的阁报,但接下来呢,就一头雾水。实际情形是这样的:本日的阁报上说,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好雨。过几小时,又接到河北地方官的报告,说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北京所报是十八日的事情,看来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势更加喜人。那么大略的事,你就不能讲得民平易近一点,有话好好说嘛。
到了儿子嘉庆天子时候,乾隆那四万多首诗就没几个文人雅士感兴趣了。有个秀才从乾隆的诗集里集句凑成一首长诗,让嘉庆感慨万分:南方士子每每不屑谈先皇诗,今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有野史说,嘉庆心里一热,破格把这个秀才录取为状元。
乾隆到嘉庆,才过了几年,乾隆的诗就这么快下架,冷得这么快,后世和现代他的诗是什么处境,当然可想而知。
四
写诗这件事,乾隆是负责的。
有位大臣记载,每天午后,乾隆在结束公务之后,先是享用午餐,然后在书斋安歇,这段韶光创作一两首诗,或者一篇散文,有时一幅画。
除了写诗,乾隆还喜好书法、绘画,还喜好收藏和鉴赏,虽然书法、绘画水平和写诗不相上下,但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年代,把业余韶光用到这些兴趣爱好上,而不是吃喝玩乐,就算是个高雅的人,分开了低级意见意义的人。他自已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每每作为诗古文献。便是百忙之余,没其他娱乐,就看看书,写写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浏览昆明湖时,不到一小时里,乾隆写了八首诗,均匀七分钟一首。末了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对那八首诗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总结: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对自己的脱手速率颇为自大。乾隆把自已一创作风格归纳为两个字:拙速,便是古朴,快速,当然也疏于雕琢。
这样的写诗速率,聪明如苏东坡也做不到。苏东坡即将结束五年的黄州磨炼,当地好友为他张罗的送别宴上,暗暗粉了他五年的李琪姑娘大着胆子向他求诗。苏东坡高兴答应,当场挥笔写下两句: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然后可能没灵感,和大家连续饮酒,快散席的时候才写出下半首:
宛如彷佛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搞艺术创作,质量常日跟数量呈反比。李白杜甫上千首诗里,能够上当代诗词大会的也就率其量百把首。陆游九千首诗里,如果隐去名字,可能有八千首我们不相信出自陆游之手。
五
读一首好诗,是一种享受,读者的情绪与作者营造的意境产生共鸣。乾隆写的那些诗,本意是事情性的、条记式的,无意当作精食产品和别人搞互动,我们读惯李杜再去读乾隆诗,注定会失落望。
北师大出版社不惜血本给乾隆诗出全集时就说得很清楚:乾隆诗的历史代价大于文学代价,对今人研究清代的历史的清代的帝王,具有极其主要的意义。
乾隆有很多韶光呆在圆明园。前几年圆明园事情职员经由艰巨努力,从乾隆诗里整理出了跟圆明园有关的诗2000多首,涉及景点360处,串起来近乎圆明园生活日记 ,这些诗要么描述园内景致,要么记载园内盛事,草木兴废、春华秋实写得很全,想研究圆明园的历史,或者复制一个圆明园,是最好的参考资料。
从二十岁旁边开始写诗,开始到去世前一天,乾隆均匀每天写诗近两首,绝大部分的诗是25岁登基之后写的,这意味着,他当政六十年,中国封建社会最壮大的那段历史,每一天、每一件事上,乾隆都保持发声。
如果你对乾隆这个人有兴趣,或者对乾隆时候那段历史感兴趣,他的诗,是理解他这个人,理解他那个时期的主要窗口,耐着性子读下去是必修课。如果清朝帝王小说专业户仲春河没读过乾隆成百上千首诗就写他,便是胡说八道。
1755年,乾隆收到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伊犁后,赋诗《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
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
两朝缔构敢石继,百世宁绥有所思。
好雨优霑王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
和唐朝岑参高适的边塞诗、陆游渴望收复中原的《示儿》比起来,乾隆这首边关题材诗功力差得多,但假如理解他的写作背景,这首诗的代价就非同平凡:为了这一天,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花了七十年韶光,才平定叛乱,让天山南北回到祖国怀抱。类似历史题材的,乾隆共写了1000多首。
《弘历骑马戎装像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图源:视觉中国
六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首先内心要有一种冲动,然后再用措辞把它表达出来,便是诗歌孕育的开始,叶嘉莹也把它当作判断一首诗好坏的标准。
比如春光妖冶,鸟语花香,一场大雨后,满地落英,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那是乾隆的山水诗。如果同时将心中冲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就可能是杜甫的诗了: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乾隆诗,符合以情动人,能让民气坎起荡漾的有一百多首,一个主题:吊唁、思念结正室子孝贤皇后。
乾隆17岁时,和16岁的名门闺秀富察氏成亲,两人一见生情,琴瑟和谐。成为孝贤皇后的富察氏温婉平和,母仪天下,两情面感极深。但37岁时,乾隆第一次东巡山东路上孝贤传染风寒,路上一病不起,壮年的乾隆痛失落挚爱,从此后宫三千无颜色,六十多的岁月里,在乾隆的心里没人再能补充那个位置。
对孝贤皇后的怀念萦绕了乾隆大半生。他统共写了一百多首诗,悲哀逆流成河。一个独眠之夜,他溘然梦到去世去的妻子,悄然而来,蓦然而去,见告天子:她在那个天下过得很安然,不用牵挂。她还打听婆婆的孩子的情形,打发他存心照料。醒来后,乾隆泪透枕巾,只听到风吹帷幔的声音。他写下了这辈子最好的一首诗: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安然报我知,
只有打发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这首诗没有生生僻字,没用典故,凄婉动人,流露出世间相濡以沫的普通夫妇一样真情,文采上比苏东坡的“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却”有差距,但一样让人泪目。
七
文武双全的李世民、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半文盲的刘邦和文盲朱元璋都是专业帝王、业余墨客。李世民留下一卷、近七十首诗,“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都是有名度不低的名句。
刘邦一首三行诗《大风歌》大气磅礴家喻户晓。赵匡胤一首《咏初日》镇住了千秋词主李后主。如果他们也像乾隆一样把写诗当一辈子的爱好,每天来几首,产量扩大几百倍,会若何?
自幼受到最好的教诲、打理着两千年里最壮大帝国的乾隆,如果只写了这100多首悼亡诗,后世又会若何评价他的诗?
写诗须要文化,须要勤奋,更须要天赋。历史无法阐明,造化时常弄人。
图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钱江原创作品,未经容许,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统统作品版权利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法律路子深究侵权人的法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