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精彩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天子,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管理想,并反响汉末公民的苦难生活,气概雄伟,年夜方凄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善于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戡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诗作今存二十一篇,

龟虽寿①

神龟虽寿②,犹有竞时③;

腾蛇乘雾④,终为土灰。

曹操诗词译文 赏析

老骥伏枥⑤,志在千里;

义士晚年⑥,壮心不已。

盈缩⑦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⑧,可得永年⑨。

【注释】

①曹操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共四章,前边有序曲。
《龟虽寿》是第四章。

②神龟:传说龟能活三千岁,因此有“神龟”之称。

③竟:终了,去世。

④腾蛇: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一种“神蛇”。

⑤骥(ji),日行千里的好马;枥(li):马棚。

⑥义士:指有抱负有才干的人。

⑦盈缩:指寿命的是非。

⑧养怡:颐养脾气,使之愉快。

⑨永年:指龟龄。

【译文】

神龟虽说能活上千年,终归还是有去世亡的一天。
腾蛇能乘雾升空,究竟还是化成尘土,不能避免。
老千里马伏在马棚间,神往的仍旧是驰骋千里之远。
英雄志士纵然到了晚年,壮志豪情也不衰减。
人的寿命是非并非全然取决于上天;只要把稳身心保养,精神乐不雅观,就可益寿延年。
高兴极了,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宏图志愿。

【赏析】

建安十一年(公元二O七年),曹操击败袁绍,不久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取得胜利。
回师途中,他犹豫满志,欣然命笔,写下了《龟虽寿》这著名诗篇。
作品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不信定命的精神。

前四句,说神灵之物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都是迁移转变关系。
“犹”和“终”强调了“有竟时”和“为土灰”的不可更变。
这两句说,传说的神龟虽然能活上千年,究竟还是去世去;腾蛇能乘雾升开,神异非凡,但也免不了去世掉变成尘土,表现了曹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中间四句,说豪杰志士纵然到了晚年,也年夜志不减,力争奋发有为。
作者以“老骥‘自喻,比喻恰切形象,意气矫健沉雄,蕴蓄昂扬之气,与”义士“相联,豪杰宝马,奔驰呼啸,一派英雄气概,跃然纸面。
此八句诗之字里行间洋溢着人生苦短、只争朝夕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撩人情怀。
令人不由想起了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读来畅快淋漓,有同工异曲之妙。

文末四句所抒发的唾弃定命、与天争寿的个性化精神委实难能名贵,可叹可赞。

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色。
前边两句,连用三个比喻,而用法不同。
“神龙”、“腾蛇”是反义比喻,“老骥”是正面比喻,相反相成,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一千七百多年后,魏武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旧回荡在人们耳际。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高朋,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饮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须臾即逝,逝去的光阴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年夜方冲动大方,心中的忧闷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由于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高朋。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滞。
远方来宾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驾临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相逢谈心宴饮,重温那昔日的恩典。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居住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样平常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至心归顺与我。

注释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过去的日子;苦:患,苦于。
已经由去的日子太多了。
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冲动大方年夜方。
当以,这里无实际意义。
全句意思是,应该用冲动大方年夜方(的办法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考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寻思,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高朋,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滞的意思。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驾临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
存,问候,思念。
䜩(yàn):通“宴”。
三匝(zā):三周。
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
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收受接管人才。
吐哺:极言殷勤待士。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韶光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
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根本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韶光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欲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
”韶光在建安十五年(210)。
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见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部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
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详细韶光。
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
”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韶光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赏 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这便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
最初的古辞已经失落传。
乐府里网络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
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是非”。
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便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落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便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便是利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先容的是个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便是作者爱才若命,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根本,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便是一曲“求贤歌”、又正由于利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怀身分,以是就能起到独特的传染浸染,有力地宣扬了他所坚持的主见,合营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全诗分为四节,逐而逐一剖析。

  第一节紧张抒写了墨客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一节中有两处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晋期间,多受到魏晋墨客的喜好。
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哀,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
本诗中,第一句话就用酒来作开头引出墨客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一节末了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个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
个中我们如何去理解墨客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墨客生逢浊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浊世局势,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节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个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贯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奥妙了。
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主要的是他所省却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以是他便用这种蕴藉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存心实在是太严密了,的确具有动听的力量。
而这动听力量正表示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他这种深细婉转的存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浸染。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高朋”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畅融洽地相处并互助的。
这八句仍旧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由于曹操所写的是诗,以是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便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范例意义。
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详细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便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像。
正由于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浸染。

  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料。
以上十六句紧张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
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便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前四句又在讲忧闷,是照料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料第二个八句。
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怀的浓度。
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大略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那便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互助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知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滞(“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滞的意思;高中教材中“掇”的阐明为:拾取,采纳。
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恩也是不会断绝的。
说这种话又是存心严密的表现,由于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以是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关于这一点作者不才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浸染。

  第四节爱才若命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未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一时无所适从。
墨客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示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长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末了“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推诚相见,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听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落天下之士。
”这话似也表达墨客心情。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紧张是为曹操当时所实施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做事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备熔铸在浓郁的抒怀义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奥妙地利用了比兴手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绪人的目的。
在曹操的时期,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怀诗的分外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履历显然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由于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以是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切实其实定。

苦寒行

两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脯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公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嗟叹,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欲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落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注释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何:多么。
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波折如羊肠而得名。
坂:斜坡。
诘屈:弯曲盘旋。
摧:毁坏、折断。
罴(pí):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
山中居民每每聚居溪谷,此处说“少公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怀:怀恋,苦处。
怫(fú)郁:愁闷不安。
东归:指归故乡谯郡。
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
中路:中途。
薄暮:薄暮。
担囊:挑着行李。
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斧冰:以斧凿冰打水。
糜(mí):稀粥。
《东山》:《诗经》篇名。
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译文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行路艰险!
羊肠坂路弯曲盘旋,一起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声声悲凄。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稀少,大雪纷纭漫天飘洒。
举头了望长声嗟叹,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里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提高,行至中途徘徊不前。
行军迷路失落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已远行多日,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时,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背叛盘踞壶关口。
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革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频年征战的疲倦,翻越巍峨险要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赏析

  这是一篇反响汉末动乱中军旅征战生活的诗作。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巨和雪窖冰天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感情,但紧张反响了墨客不畏艰巨,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
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
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陪衬出墨客内心的悲惨、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怀:嗟叹、忧郁和思归。
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阐述的表达办法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巨之环境。
全诗措辞苍凉悲壮,沉郁憨实。

  曹操诗不以写景称著,但在写景方面,却有独特而成功之处。
这首诗的写景就很成功。
在墨客笔下,太行山之高,羊肠坂之阻,风雪之交加,树木之摇落,熊罴之状,虎豹之声,莫不逼真逼肖。
视觉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萧瑟的树林中,一群群熊罴,不是蹲在那儿,以攫取的目光逼视着行人;听觉上,从那山路两旁,伴随着风吹雪飘,不是传来了一阵阵虎豹的长呜吗……这首诗的写景,就其描形、绘声、着色之博识而言,可与《不雅观沧海》中写繁媲美。
两诗皆行军途中所作,只管背景、内容、感情、风格都不同:一是率师出征,一是凯旋归来;一是写冬之山景,一是绘秋之海景;一是反响出统帅关怀士卒的小儿百姓之心,一是表现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苍凉悲壮,一是波澜壮阔;但其成功一样,可称曹操诗写景之双璧。

  这首诗不仅以写景取胜,而且以抒怀见长。
这情因此真景真事为根本,因而不论是“嗟叹”,还是“愤懑”,也不论是“思东归”,还是“悲《东山》”,都真切动人。

  首先是叹行军之艰险。
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又有“水深桥粱绝”,“迷惑失落故路”,“薄暮无宿栖”,“人马同时饥”的困难,因而引起了墨客“东归”之思。
统帅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士卒斗志的高低,战役的成败。
尤其是在开拔前哨的路途中,纵然困难重重、险阻累累,作为一个统帅,不能也不应流露出丝毫畏惧、退缩感情,更不许可直言出来,涣散军心,而墨客一反常规,开门见山地说:“思欲一东归。
”从这种绝不掩饰笼罩的言语中,窥察到墨客道格的一个方面:坦率。
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本无泛语,根在脾气。
”(《采菽堂古诗选》)钟惺也说:“……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平生易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至心真话。
”(《古诗归》)这些评论,用于《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灵之涂炭。
这一点,只管只在“溪谷少公民”一句中吐露出来,但从全诗字里行间,都可以感想熏染得到。
“溪谷”,山谷有水处。
吴淇说:“山居趁坳,泽居趁突。
此山行而曰‘溪谷少公民’,则更无公民矣。
”(《六朝选诗定论》)这话说得很对。
深山区公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公民,更何况其他地方。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千村落薜苈,万户萧疏,其惨象,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但墨客未作更多的详细描述,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写,这就收到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艺术效果。
“少”字精当。
它与下文“薄暮无宿栖”的“无”,前后照料,相互补充,真实地反响了当时极其悲惨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流露出墨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害公民的同情。
这种感情,在《蒿里行》中倾吐得比较详细。
他说:“铠甲生屑虱,百姓以去世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平生易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几句,是“倾国少公民”最好的注脚。

  再次是“悲彼《东山》诗”。
这里有两层意思:《东山》,是《诗经》中名篇。
写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得到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
全诗气氛是凄凉的,色调是凄苦的,反响了战役给公民带来深重的灾害,诗中“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等句,与墨客征高于途中所见略同,因而勾起了墨客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
其余,旧说《东山》是写周公的。
汉毛苌说:“《东山》,周公东征也。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诗序》)此处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联系起来看,显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
作者曾经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非曹操莫能道出。
他还以齐桓、晋文“奉事周室”自许,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励(《述志令》,见《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而这里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实意的再次表露。
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后,威震中原,大权在握,废献帝、夺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为,实属难能名贵。

  诗一开头就引出山势高耸、道路蜿曲的太行山区。
“北上”二字,不仅表明了由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到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的行军走向,而且显示出旆旌悠悠,锐不可当的军容,以此笼罩全篇,气势逼人。
紧接着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生理土造成惊骇状态,而后环绕“艰”字写景抒怀。
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铺直叙。
并为下文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步履维艰的气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若何的维艰,“巍巍”叠用,展示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去路,呈现出强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觉得。
这是写仰望。
接下去写平视:“羊肠坂诘屈。
”坂曰“羊肠”,又以“诘屈”形容之,则狭窄而多盘旋之势,历历在目。
写山写坡,都是纪实,都是从正面落笔;“车轮为之摧!
”则是感慨,是陪衬。
笔法变革而又和谐统一,加强了详细感与真实性。

  再下去,笔分两头:一方面写自然景致凄苦,一方面写野兽当道,但又相互交错,以突出行军之艰险。
写自然景致,一则曰“树木萧瑟”,再则曰“北风声悲”,三则曰“雪落霏霏”。
通过“萧瑟”“霏霏”,写出了景致之惨淡、昏沉、悲惨;通过“声悲”,将客不雅观的物和主不雅观的我融为一体。

  写野兽,则是“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这两句都是写途中多野兽,但上句从形态方面描述。
“蹲”者,熊罴袭人之状也。
“蹲”而“对我”,不寒而栗。
下句从声音方面渲染。
“啼”者,虎豹清凄之声也。
“啼”而“夹路”,倍感凄凉。
墨客对阴森恐怖的自然环境作了朴实的抒写之后,又对荒凉冷落的社会环境作了深刻的描述。
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入夜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打水……。
这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感同身受。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怀为一体的诗篇,它记叙了曹操征讨高斡的行军之苦,抒发了墨客关怀士卒的体恤之情,反响了汉末建安年间兵戈动乱的社会生活,其内容具有诗史性的文献代价。
诗篇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其独特的动听魅力。
首先,构造谨严,章法有致。
开篇叙事,继之写景,再做抒怀,三者交替有序涌现。
所叙之事清晰了然,所写之景形象生动,所抒之情深刻动听。
其次,措辞古梗直率,风格年夜方凄凉。
全诗不见华彩藻饰之言,只用朴实常见之语,直言其凄凉之事,直抒其年夜方之情。

喜好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不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