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6首诗词中的曲一曲倾情各有各的美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相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离的哀伤与感慨。

过垂虹

宋代: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顾烟波十四桥。

这首诗像一组动画片:一叶小舟,泛行在江南的水乡,一座座弯弯的石拱桥,像一道道彩虹,架在河上,倒影在清澈的水波中荡漾。
一个读书人,站立船上,吹着洞箫,如泣如诉;一个明艳照人的美女,正低低地唱着歌,那动人的吴侬软语,回旋在轻烟中。
两岸的梅花,袭来阵阵暗香……

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宅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成长明妃尚有村落。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个中的第三首,墨客借咏昭君村落、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墨客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颂了昭君虽去世,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墨客自己出生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谭献《谭评词辨》)

曲池荷

唐代:卢照邻

浮喷鼻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首诗托物言志 ,为中国咏物诗之正宗手腕,自不待言。
其略可称道者大致有两点:一是咏花诗最易落入精雕细刻、镂金错彩的细微描写套路,这首诗写曲池荷,虽略带六朝余韵,然能于大处落墨,气候较为阔大。
二是切物抒怀,较为真切自然,婉转写来,并无造作,笔未离题而深奥深厚之意尽蕴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