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的魅力就在于字正腔圆的吟读韵味,在于语语绝艳、字字珠玑的诗意浓缩,不论你身处何方,不论是何种时候,只需一沏清茶一卷诗书,就可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空灵梦幻的纯净天下,让灵魂诗意地栖息。然而如果一首诗不再追求遣词造句,而是大量利用重复的词汇,那么你还能读出诗意吗?
诗词最忌重复,每每一个字就要花费作者巨大的心血。比如唐代著名的苦吟墨客贾岛,就曾因3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究竟该利用"敲"还是"推"而纠结不已,并为此冥思苦想数天。由此可见,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至关主要。但历史上却有一首看似十分"敷衍"的古诗,共计117字有110字重复,却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经典。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央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央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央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列于《王风》之首,虽说《诗经》这些"思天真"的句子多有重复,但像《黍离》这般高频的也属少见。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字句的反复叠用,情绪的反复咏叹,将作者对家国危亡的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它不重复的七个字更是精髓。
该诗名为《黍离》,"黍"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农作物,"离离"是茂盛的样子,"靡靡"是脚步缓慢的样子。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在途经故国的宗庙宫室时,看到当年的繁华消散如云烟,只剩下一片庄稼的葱绿,不禁心生悲凄,质问苍天:"此何人哉?"是谁害我离家万里,流落无依?
值得把稳的是,整首诗117字只有7字未重复过,而正好这七字便是精髓。首先,"苗"、"穗"、"实"分别对应着黍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环境:黍苗在长高,黍在结穗子,黍穗结成果实。实际上,三节诗所描述的物象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时令里展现的不同样貌而已,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韶光流逝、情景转换的办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
随着黍的发展,墨客的内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分别是:"摇摇"、"醉"、"噎"。刚开始只是迟疑未定、略感忧伤,后来是像喝醉酒一样平常迷离苦涩,末了却成了像被东西噎住心口一样平常的难熬痛苦。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变革,虽然标点符号完备相同,但三节诗的感情却是不断加深升级的,沉郁之情愈来愈强。
黍的茁壮成长,引致作者悲哀的不断加深,实在这是经典的比拟手腕。没有比拟就没有侵害,曾经在这里矗立过壮丽威严的宫殿,高楼并起、繁华如织,如今物是人非,却成了栽种庄稼的农田,前后反差,令人唏嘘。黍成长得越好,反差就越大,那么墨客触景伤情,就会越悲哀。
110字都相同,唯此7字的变革,定义并迁徙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蕴含着作者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悲婉惨恻的痛楚之情,因此7字便是此诗的题眼。其余,这首诗非常著名的千古名句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它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用当代措辞来阐明便是:懂我的人,不必说;不懂我的人,说了也白说。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感想熏染,因此它才能为默契代言,流传数千年而不息。
物象浓缩,而情绪却是递进的,这便是《黍离》能够名扬千古的根本缘故原由,也是它虽然形式上看起来可能比较"粗糙",却拥有激荡心灵的力量。不知大家是否喜好这首奇特的古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