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到的诗,指的便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有着极为宝贵的艺术代价。
本日,我们走进《诗经》中的《周南.桃夭》,一同感想熏染这首诗的文化和历史魅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实在。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在婚礼上表达赞颂和祝福的诗。这首诗分为三部分,通过对桃花的花朵、果实和叶子的描述,对新婚夫妇表达祝福之意,真是既蕴藉又形象。
第一部分先描写了桃花的形象,桃花在东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色彩鲜艳似火,一簇簇的桃花茂盛而又充满活气。
在诗中,将桃花的鲜艳俏丽比喻新娘,更主要的寓意是,这个即将出嫁的姑娘会使夫家人丁茂盛。
诗中的“华”,指的便是花,由于“花”这个字涌现的比较晚,以是一样平常用“华”来表示。
在古代,姑娘的终极归宿便是出嫁,相夫教子,成为贤妻良母。不像现在,很多女人为了追求自由和空想选择单身,以是诗中的于归,指的便是古代女人的归宿。
说完了桃花,便开始说果实。桃花盛开固然好看,但是究竟会随风飘落化为尘土或者流入水中,桃花的凋落是为了长出果实,诗中的果实,指的便是传宗接代,生出健壮的小孩。
诗中的“蕡”,在现在看来并不常用,在这里指的是硕大的果实。
在民间有“桃三李四杏八年”的说法,桃树在果树中长得最快,结出果实也最快,以是才以桃树来比喻新娘的人生进程,祝福新娘子今年结婚,明年就能生出白白胖胖的娃。
写完了桃树的果实,还要写桃叶。
古人对生活的不雅观察力真是非常细致,当摘完桃子的时候,树上才会长出茂密而繁盛的叶子,此时的叶子随风摆动,也预示着家族人丁茂盛,儿孙满堂。
诗中的蓁蓁,指的便是繁盛的桃叶。
古人喜好多子多孙,大家族同住在一起,享受明日亲之乐,在以农耕为主的时期,尤其是男孩要多,这样会有更多的劳动力。
这种不雅观念和当代明显有很大的不同。
这首诗将桃花比喻美女,可谓大胆而又贴切。桃花,象征的爱情,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唐代墨客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描写了桃花,其诗为: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此处的桃花,见证着他与女子的爱情故事。
读《诗经》,不仅能感想熏染到个中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侧面理解周朝人的爱与恨,风尚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