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十室九空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薄暮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落日深秋雨。
蝶恋花·出塞音频:00:0007:25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古往今来,江山兴亡,都无天命。站在这里,仿佛听见画角声声,瞥见战马交往来交往去。满眼望去,黄沙遮日,一片荒凉,又能与谁诉说?只听见,萧瑟的秋风,一直地吹着枯老的红枫树。
从前愁怨凄苦的往事该当很多很多吧?一方面是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另一方面却是昭君出塞,和亲报国。曾经的一往情深,到底有多深呢?就彷佛是落日余辉照射下,那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吧。
注释
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鉴戒严。
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
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
青冢:长遍荒草的宅兆。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赏析
这是纳兰容若的一首出塞词。
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不雅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以婉约的词牌写豪放的边塞题材,可谓是独辟路子,分歧凡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28岁的纳兰容若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见边塞荒凉之景,故有感而作此词。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十室九空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上阕是说,古往今来,江山兴亡,都无天命。站在这里,仿佛听见画角声声,瞥见战马交往来交往去。满眼望去,黄沙遮日,一片荒凉,又能与谁诉说?只听见,萧瑟的秋风,一直地吹着枯老的红枫树。这是写“出塞之所见”。
纳兰以自然之眼,写出塞之景,“画角”“牧马”“西风”“丹枫树”,构成了一幅满目“荒凉”的秋日边塞画卷。看到荒凉之景,词民气中许多的愁苦却无人可诉说,只听见西风呼呼吹着丹枫树的声音。
“频来去”与上文“无天命”相呼应,政权更迭,烽烟四起,边塞总是在打打杀杀中,迎来送往,无限凄凉。
“谁可语”与下文的“应无数”“深几许”,词人在一首词中接连抛出三个问句,表达了词民气坎的孤寂与凄楚。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薄暮路。”下阕这三句是说,从前愁怨凄苦的往事该当很多很多吧?一方面是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另一方面却是昭君出塞,和亲报国。这是写“出塞之所想”。
此处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词民气中为何会生“幽怨”之情?一则,苦寒难安;二则,死活难料;三则,故宅难归;四则,功名难立。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落日深秋雨。”这两句是说,曾经的一往情深,到底有多深呢?就彷佛是落日余辉照射下,那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吧。这是写“出塞之所感”。
从前的那些幽怨,该当有很多很多吧。“无数”二字,道出了边塞的凄苦与寂寞。一方面是“铁马金戈”的战斗场景,另一方面又是,昭君出塞,“青冢薄暮路”的和亲之路。无论是哪一种,都惹起人们的无限情思,这是若何一份情思呢?大概是苦寒寂寞之情,又或是保家卫国之情,又或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情思。
且看词人如何回答:深山落日深秋雨。犹如深山里的落日深爱着秋雨一样,出塞的将士,也深爱着他们的祖国。至此,词人就授予了出塞将士崇高的精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接连用了四个“深”字,颇有深意:一则,言山深;二则,言秋深;三则,言情深。此情为何情?正是这首词最为紧要处。根据前两句,“铁马金戈,青冢薄暮路”,不丢脸出个中的爱国深情。若不是由于爱国,谁人乐意就义沙场,血洒疆场?又有谁乐意出塞和亲,阔别故乡与亲人?
艾青在《我爱这地皮》中写道,“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然后我去世了,连羽毛也糜烂在地皮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地皮爱得深奥深厚。”或许,这几句诗,可以作为解读这首词的另一个注脚。
赏析来源"大众年夜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