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先秦〕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一天一首古诗词  古诗词佚名诗经凯风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

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酸枣树新苗上。
酸枣树新苗越长越好,母亲抚育儿子辛劳勤恳。

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终年夜成“材”的酸枣树上。
母亲明理又善德,我辈未有成秀士。

寒泉的水刺骨冰凉,源头就在卫国浚邑旁。
有七个儿子须要抚育,母亲真是万分劳苦。

就连黄雀鸟都知道唱婉转动听的歌,为何母亲养育了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好言好语抚慰母亲的心呢?

注释

凯风:和风。
一说熏风,夏天的风。
这里喻母爱。

棘心:酸枣树初发的新苗。
这里喻子女。

劬(qú)劳:操劳。
劬,辛劳。

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令:善,好。

赏析

这是《诗经》里的一首颂母诗。

本日恰逢母亲节,一起来品读这首《诗经》中的赞颂母亲的古诗,很是应景。
墨客通过中国最古老的三种写诗表现方法“赋”“比”“兴”来歌颂母亲的费力、圣德、劳苦,而不仅仅是用“赋”(直抒胸臆),以是就更加形象动听。

所谓“赋”,是“直言其事”。
所谓“比”,是“由心及物”。
所谓“兴”,是“由物及心”。

“赋”不是“由物及心”,也不是“由心及物”,是“即物即心”。

“比”,是“由心及物”,即用“所见之物”寄托“内心情绪”。

“兴”,是由物及心。
即看到自然界的事物,引起内心的冲动。
比如,在叙事中用了自然界的形象,就可理解为是一种“兴象”,能带给读者感发的一种形象。

这首诗“赋”“比”“兴”的手腕同时利用了。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开头四句是说,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酸枣树新苗上。
酸枣树新苗越长越好,母亲抚育儿子辛劳勤恳。
这是写“颂母之费力”。

在《诗经》中,熏风谓之“凯风”。
东风谓之“谷风”,《诗经》云:“习习谷风”。
北风谓之“凉风”,《诗经》云:“北风其凉”。
西风谓之“泰风”,《尔雅·释天》云:“西风谓之泰风” 。

“凯风”是一个物象。
“棘心”,也是一个物象,指酸枣树的新苗。

“凯风”对应的意象是“母亲抚育”,即“母氏劬劳”。
“棘心”对应的意象则是“七个孩子”,即“有子七人”。

这里有“比”的手腕,由于心中想起了母恩,以是感到“凯风自南”,就像母亲费力地抚养七个孩子。

这里同时也有“兴”的手腕,由于“凯风自南”,使得心中更加想起母恩。

那么“赋”在哪里?在末了两句,“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直接道出主旨:七子不孝,要感化他们。

“夭夭” 指酸枣树芽嫩壮貌,意味着七个孩子逐渐茁壮发展。
与“凯风自南”(母亲抚育)相呼应。
正是由于“凯风自南”,酸枣树才会长得这么好,如此这般“夭夭” 。

“劬(qú)劳” ,即辛劳操劳,这是说的母亲第一个精良品质。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中间前四句是说,凯风从南方吹来,吹在终年夜成“材”的酸枣树上。
母亲明理又善德,我辈未有成秀士。
这是写“颂母之圣善”。

“棘薪”,指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这里比喻七个儿子已经终年夜。
“我无令人”则是 “棘薪”的补充,虽然终年夜了但是没有成才。
这是不是母亲的任务呢?墨客用了“圣善”二字,足以解释不是母亲的缘故原由,母亲品质很好:明理又善德。
“圣善”,正是母亲第二个精良品质。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中间后四句是说,寒泉的水刺骨冰凉,源头就在卫国浚邑旁。
有七个儿子须要抚育,母亲真是万分劳苦。
这是写“颂母之劳苦”。

“爰(yuán)”,指何处。
“寒泉”,为卫地水名,冬夏常冷。
这个“寒泉”物象的涌现,也成为“悼亡说”最直接的情由。
“浚(xùn)”,为卫国地名。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也从正面交代了“淫风盛行”“不尽孝道”的发生地是在卫国。

“劳苦”,正是母亲第三个精良品质。
“有子七人”的重复利用,正进一步强调母亲抚育七子的不易。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结尾四句是说,就连黄雀鸟都知道唱婉转动听的歌,为何母亲养育了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够好言好语抚慰母亲的心呢?这是写“七子之不孝”。

“睍(xiàn)睆(huǎn)”,犹“间关”,是鸟儿发出的婉转鸣叫声。
“黄鸟”,即黄雀。
“载好其音”,载,传载。
即“其音则好”。
这两句以鸟有好音反比人无善言。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便是“赋”,“莫慰母心”的不孝行为,正是生发这首诗的内在情绪。
由于七个儿子不孝顺,不能跟母亲美言美语,故而欲以此诗感化七子。

《毛诗序》可作佐证:“《凯风》,美孝子也。
卫之淫风盛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
”“美孝子”“美七子”,是使动用法,使七子变得孝顺、使七子变得美善。

母亲有“三德”,而七子无“善言”,这就形成了光鲜比拟,抚慰浸染进一步凸显,让人感想熏染到母亲之不易与七子之不孝,从而实现“七子孝母”的目的。

纵览全诗,三颂母恩,措辞朴实,赋比兴手腕,全面利用,形象生动,比拟熨帖,主旨明确,是为颂母诗中的千古名篇,与孟郊《游子吟》并称颂母“双璧”,千载而下,催人泪下。

赏析来源"大众年夜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