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这句诗意味着“我逐渐身体瘦削,衣带越来越宽松,但我始终未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愿一身干瘪。”实在是在表达对某人深深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古之成大奇迹大学问者,必经由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
《人间词话》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说,是对历史上成功者的履历总结。
成功有其共同的内在逻辑。王国维认为,这种逻辑可从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表示出来。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登高远眺,所见尽是肃杀的秋天景色,西风黄叶,山高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将此句解读为:做学问成大奇迹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概括了一种坚持不懈的坚毅性情和执着态度。只管碰着百般困难,还要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处,是指人在经由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末了的成功。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涯。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形状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急速生动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涯”,纵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季候。对这“愁”的详细内容,词人只说“生天涯”,可见是天涯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随意马虎使人遐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涯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凄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末了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心为思念伊人而日渐瘦削干瘪。全词奥妙地把飘泊异域的落魄感想熏染,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情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一年的秋,来得恼人。举目处,皆萧索凄寒,好不瘆人。天色昏暝,阴霾不散,白霜入定。守着生平的痴妄,词人李清照画地为牢。面前光景,身之所境,却正是一个“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宋代〕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干瘪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建炎三年(1129)八月,由于赵明诚逃走一事,两夫妻之间昔日如鱼得水的和谐也一去不返。赵明恳切怀愧疚,一贯郁郁寡欢。没多久患上疟疾,在建康城(南京)离世,年仅49岁。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在弟弟的先容下,再醮张汝舟,却创造张汝舟并非至心待她,不过是觊觎她手中的金石收藏。看清他的真面孔后,敢爱敢恨的她,又亲笔状告张汝舟,揭破他科考舞弊行为,结束了这场只三个月的婚姻。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无子无女,一个人生活,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又是一个菊花盛开的秋日,端起手中那杯酒,满是落寞与伤心,寻寻觅觅,冷生僻清,没有心情摘花,没有心情赏花,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直到薄暮,默默无语。而这一场由由然的梧桐小雨,更是点点滴滴落在心上,往事风月仍可追,可伶面前是清秋。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将叠字的利用推到了顶峰,也让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七组叠词歌词起来极富音乐美,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觉得。刚一开口便能使听众感想熏染到她的忧伤,而等她唱完了,那种伤感的感情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这首词通过描述词人在深秋时节的悲惨感想熏染,表达了李清照国破家亡、天涯沉沦腐化的悲苦之情。全词以“寻寻觅觅”开头,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将词民气坎的孤独、忧伤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出自唐代李白的《梁园吟》人各有命,天意难猜,定命难违,不须要杞人忧天,自寻烦恼,必须豁达,心胸宽广,只管登上高楼边赏风景边饮美酒,岂不乐哉?
《梁园吟》唐代:李白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前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被后人誉为“诗仙”。《梁园吟》追述了墨客离开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来到宋州梁园(今河南商丘)做客,和朋友饮酒抒怀的过程。面对荒凉颓圮的梁园,墨客抒发了今昔变迁的沧桑感,以及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全诗感情旷达,波澜起伏,诗境多变,构思奇巧。
听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有一美女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里,宗氏也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瞥见这首诗,十分欣赏,久久不愿拜别。在梁园的人要擦洗之际,宗氏要求不要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可以说宗氏是李白生平中志同道合的伴侣。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出自杜甫的《遣怀》
杜甫的诗歌里也曾客不雅观地描述过游侠生活。他写当时的宋洲(商丘)。
《遣怀》唐 · 杜甫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尘凡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先帝恰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冷落益堪愧,独在天一隅。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一夜之间远近山头的野草都上了白霜,又一夜之间齐齐向东催开了满城金灿的菊花。荒原空城没有等来远戍的少年,只等来一岁一场的枯荣。八百里关山一千轮日月未曾消化得下的鲜血白骨,季候时序就这样吞去湮埋。渭北长安年年如瀑的东风,还在替离人远走天涯到处为家吗?零落塞外的这一枝早已被当年随意插下的手遗忘,一样独自网罗着天光却留不住行人。清瘦的胡笳背不动浸透千载风尘的《折杨柳》,在陡峭风波里跌跌撞撞浮浮沉沉。满头白发的老泪就在笳音入耳的时候应声落下。太阳就斜斜地站着,秋水就悄悄地躺着,照见孤直的楼影和佝偻的山形。山形里有千万株古树,古树间有千万根枝杈,被千万只归鸟占尽。我是,无枝可依的寒鸦,是被胡笳击倒的羁客,是被手遗忘的断柳,是空城,是荒原,是被四季景致抛弃在韶光里的血泪。
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俗谚: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阮籍《咏怀》:丘墓蔽山岗,万代同一时。《庄子》:未数数然也
《雨霖铃》- 柳永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落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想熏染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紧张内容因此冷落悲惨的秋天景色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落意和与恋人的离去,两种痛楚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出息的暗淡和渺茫。
此词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是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及婉约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影响很大,是宋元期间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去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占柳永的慢词《雨霖铃》耐久不衰,传诵至今。 这首词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笼罩;长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
寒蝉悲惨,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寒蝉悲惨》
所写的是暮别。一样的离筵,一样的泪水,一样的悬想,一样的心情。诗与词虽然是两种文体,但它们所表述的同样是人类的深厚情绪。情人之间的离去不论采取了什么文体,不论发生在清晨还是薄暮,不论涌如今什么年代,同样都朴拙而动听。
此词上阕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去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阕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景况。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日间然,场面维妙维肖,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奥深厚,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柔顺约词的代表作。
这是柳永在他的诗词上最顶峰的一首词。全篇都是名句,写尽了世间的伤感离去,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不是观点化的,而是意象化的千古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寒蝉悲惨》
作者故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作为具有范例意义的感情抒发出来,解释在冷落的清秋时节的离去之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从而把个别的分外征象拉高到一样平常的通情达理的征象。
周国平说: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管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创造和抚慰。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满园海棠依旧,行人到此莫愁。再看看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怎一个愁字了得。
公元1100年,京都汴梁,一个官宦人家的少女慵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借宿酒醒后讯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表示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蕴藉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生理感情的刻画维妙维肖,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真切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借宿酒醒后讯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表示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这首小词,弯曲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生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迁移转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荡多姿。
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大意:问君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年夜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去世。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成绩,尤以词的造诣最高。千古精品《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落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是一个失落败的天子,却是一位成功的墨客。法国著名墨客缪塞说,最俏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最具代表性、最动听肺腑的一首词作,寥寥数语就把词民气坎的悲痛之情描述得淋漓尽致,读来更是令人肝肠寸断。面对人生,面对国民,其时的李煜更多的是一种愧疚,也正是这样的缘故原由,使得他写下了这首动听肺腑的千古名篇。李煜还写过很多伤感的词作,但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无疑是他浩瀚作品中最为深情,也最为伤感的一首,字里行间尽是词人的一片感伤之怀。
这首词以春花秋月为背景,抒发了李煜对故国的深邃深挚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流露出无尽的悲哀和无奈,让人为之动容。故国往事从未忘却,可如今只能在天上的明月里能看到了。高楼琼宇,雕栏石阶都还在。只是景物依旧,人面全非。满腔愁绪无处排解。此词刚填写完毕,朝廷安插在李煜身边的眼线就已将此事传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耳中。李煜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痛楚使宋太宗忍无可忍,于是,鸩杀了李煜。李煜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虞美人》之后,再无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