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最早出自苏轼的诗。
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

君虽不作图画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又有《僧清顺新作垂云亭》写到:

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

什么是诗眼诗眼在一首诗中起到什么浸染呢

那么诗眼是什么意思呢?

一、墨客之眼

诗眼的紧张含义有两种,墨客之眼与作品之眼。

直接当作墨客的眼睛,有不少作品,如宋人冯取洽《金菊对芙蓉·宝镜缘空》词云:

扶阑一笑开【诗眼】,少容我、吟讽其旁。

李若水的《次韵舒伯源雪晴偶书四首》之一诗云:

朝阳飞影战余寒,楼上高人久屈蟠。
想见倚栏三盏后,醉横【诗眼】与天宽。

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的“诗眼”,也指墨客的眼睛,但引申为墨客的不雅观察力与鉴赏力。

这和题主所说的诗眼不是一回事。

题主所说的诗眼,是指诗词作品中的诗眼。

​二、 诗词作品两种诗眼

除了墨客的鉴赏力以外,诗眼还有一个意思。
便是指诗词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诗眼还分两种。

一种是句中的诗眼,即是某个词或者某个字,用英文说便是word。

第二种是一篇中的诗眼,即某一句,这个没有歧义,不须要英文了。

大略来说诗眼有两种:

1、句中之眼;2、 篇中之眼。

点睛之笔,诗中之眼,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
画龙点睛后,龙就活了,不点睛,是一条去世龙。
但是诗眼未必是诗“心”,不一定是反响这这首诗的中央之句。

三、句中的诗眼大多是虚字--炼字

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过:

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磨炼,字字敲打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
如贺方回、吴梦窗,皆长于炼字面,多于温庭筠、李长吉诗句中来。
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神也。

这是词人对付炼字的重视。
而“诗眼”便是指诗中点睛真切、含蕴丰富的警字。

须要把稳的是,而这种炼出来的“字”每每是虚字。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中讲到:

子建诗多有虚字用工处,唐人诗眼本於此尔。
若“硃华冒绿池”、“时雨净飞尘”、“松子久吾欺”、“列坐竟长筵”、“严霜依玉除”、“了望周千里”,其平仄妥善,尚有古意。

所谓的虚字, 是指动词、或者当作动词用的形容词、名词、副词等,例如:冒、净、竟、欺.....

诗眼的位置不固定,大概在中间,大概在后面。

清朝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讲到: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下一“咽”字,则宁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前人所谓诗眼是矣。

“咽”是动词,“冷”是形容词,作为动词利用。
诗眼在句中。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讲了一个故事:

陈公(从易)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
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
或云“疾”,或云“落”,或云“下”,莫能定。
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
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杜甫的诗集缺了一个字:身轻一鸟...于是大家猜来猜去,有人说“疾”,有人说“落”,有人说“下”。
而且孰好孰坏,没有定论。

过了几天,大家得到一个完全的版本,看到老杜用的是:过。
陈公(从易)不由得叹服,认为虽然只是一个字,但是这么多墨客没有人能够想到。

这首诗是杜甫的《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布告》: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
健儿宁斗去世,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材缘寻衅须。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后略

身轻一鸟过,过是诗眼,位置在末了一个字。

注:炼字,虽然多指虚词,但是并非名词不主要,有的诗句可能全部由名词组成:古道西风瘦马。
布局一个意境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意象,在意象的选择中,同一个意象还可能有不同的名词,都须要墨客仔细推敲。

另:高三十五,是指杜甫的好友高适。

四、戴帽之法 诗眼不易得

关于诗眼的磨炼,谢榛有个比喻:

诗中用虚活字,时有难易: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
且工且易,愈苦愈难。
此通塞不同故也。
纵尔冥搜,徒劳心思。
当主乎可否之间,信口道出,必有奇字,有时浑成,而无龃龉之患。
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多少,逐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
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

诗眼有时候难,有时候随意马虎。
随意马虎的时候,就像剖开蚌取出珍珠一样大略,难的时候犹如破开石头探求玉一样难。

好比去买帽子,试来试去总有一个得当的,用戴帽子的办法,那么诗眼总是会得到最好的。

例如王安石创作“东风又绿江南岸”时,听说改了又改: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容斋续笔·卷第八》

更有一个苦吟诗人为了求诗眼,酿成了交通事件: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欲作“僧敲”,练之未定,吟哦引手作考虑之势,傍不雅观亦讶。
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旁边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考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韩驻久之曰:“敲字佳。
”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

这个考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贾岛作诗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不是一堆帽子挨个试,而是两个帽子挑一个,这可犯了难了。
还是韩愈给他定夺了“敲”字。

五、篇中之诗眼

不是每一句诗都有诗眼,但是也可能不仅仅一句诗有诗眼。
有诗眼的诗句,可能也是一篇的诗眼。
如果有两句诗都有诗眼呢?

俞平伯师长西席点评温庭筠的《菩萨蛮》很精彩。
我们先录入这首词:

小山重叠金闪动,鬓云欲度喷鼻香腮雪。

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说:

“三四两句,一篇主旨,‘

这两句都是一种句法中的繁芜句,每一句有两个动词或形容词:

点睛之笔是两个形容词:

不过整首词的点睛之笔是“弄”,而弄妆梳洗迟,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整篇的诗眼怎么判断呢?

可以用减法,不过有时候减到末了剩下的那句,可能并没有出彩之处,虽然这句表现了整首诗词的“主旨”。

但未必是点睛之笔。

结束语

句中诗眼在一句之中是点睛之笔,篇中诗眼在一篇之中可能是点睛之笔,也可能是平凡之句。

不是每句诗都有诗眼,有诗眼的诗句也不一定是整篇的诗眼。
王安石的这首诗《泊船瓜洲》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您以为哪一句是诗眼呢?

@老街味道

阮籍的咏怀诗,为什么是薄帷鉴明月,不是明月鉴薄帷?

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有几个大家未必清楚的知识点,您理解吗?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这两句诗有这么多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