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温州多处名胜结下文字分缘,在仙岩梅雨瀑旁,他写下“飞白”二字,刻于亭北岩石之上,为梅雨潭增长一处人文景不雅观。
他在繁华的五马街上,创造摆摊刻字的青年方介堪,停看许久大加讴歌,托方介堪为子女刻青田石名章,两人成为“忘年交”……
▲梅雨潭边的“飞白”摩崖石刻
温州虽偏居东南一隅,但历史上出任地方官的不乏\"大众国家级\"大众名人,如书圣王羲之、玄言墨客孙绰、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墨客颜延之、注释《三国志》的历史学家裴松之、南宋一代名臣张九成等。他们不仅为造福一方百姓作出努力,也为温州的历史文化增长了浓重的一笔。
张宗祥也是这样一位有名的“文化郡守”。民国十三年(1924),他出任末了一任瓯海道尹。张宗祥是中国当代书法的首创者之一,被誉为书坛泰斗、文史巨擘。在任瓯海道尹两年间,创办平民识字夜校、防疫医院,督察育婴堂教养事务,惩办污吏,禁止赌钱,发展文教奇迹,颇有作为。
号称“三绝”,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
张宗祥(1882—1965),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他以南北两大图书馆(京师和浙江)馆长、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之任而名重一时,同时还是卓有造诣的古籍文献版本学家、史学家、字画家、墨客和中医药学家。著有《清代文学》、《铁快意馆手钞书目录》,钞校注古籍图书达六千余卷,注释出版古籍十多种。
▲张宗祥照片
张宗祥出身书喷鼻香门第,生父张绍基是前清举人,但生性淡泊,隐居乡里,从未出仕。张宗祥的外祖父沈韵楼,是有名的书法家。
张宗祥十岁开始发蒙读书,从四书五经入,博闻强识,遍览群书,加之资质聪慧,很快就脱颖而出,“府试四场,皆第一”,年纪轻轻就成为前清末代举人,名扬乡里。1910年,赴京考职,又取得“殿试一等”得好成绩,第二年,“迁五品,加四品衔。”
张宗祥谱名思曾,听说有一年参加书院月课考试,当时他刚刚读过《宋史·文天祥传》,景仰其为人,便在考卷上以“宗祥”署名。发榜时,他得第一名,从此便以“宗祥”为名,直至终老。
圈内人士曾传闻他有“三绝”:一是他为中国当代书法的首创者之一;二是他鉴赏字画只需一眼瞥之,即能识其真伪;三是1902年在嘉兴府中学堂教地理时,自己亲手绘制舆图,这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便是一个奇迹(当时连教材也是自编的)。
张宗祥是当代一位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以行草见长,被誉为书坛泰斗。1927年,有人请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写寿序,给酬五百金。章太炎发话说:“除张(宗祥)外余子碌碌,不可倩写此文”。那人遂转请张宗祥写此寿序。有人评价张宗祥的书法,有碑之雄俊伟茂,又有帖之清气逸韵。
张宗祥作品
张宗祥有句名言,叫“著书不如抄书”,他把抄校古书作为毕生奇迹,每抄必收古本珍藏,反复校改。因此,他抄的书远胜明清旧刊,至今出版发行已达十多种,所抄之书不是稀世善本便是面临绝版的孤本,当年有许多孤本若不是他抄录,于今恐已无法在世觅得了。
张宗祥生平最为人称道的是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1923年,张宗祥任浙江省教诲厅厅永劫,奔忙募捐补抄,又组织人力到北京借文津阁抄阙补漏,详校,共抄4497卷,并将丁氏抄本择要重校5660卷,亲自题签,使全书从此完备。这场大工程,被称为“癸亥补抄”。补抄的资金全部向浙江籍人士召募。国民党溃败时,当时的中心图书馆企图将此《四库全书》运往台湾,张老义正词严地对答:“你们要问浙江父老”,《四库全书》终于保留下来,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50年,张宗祥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到任后,利用自己的慧眼和人脉关系,派专人奔赴各地抢救和保存古籍,而他在古籍文献方面的崇高威望,也令浩瀚大藏书家乐意把毕生所藏捐献给浙江图书馆。到1952年底,馆藏总数增加一倍以上,达到七十余万册,且新增部分多为线装古籍,当时审定为古籍善本的就有两万册。至张宗祥逝世的1965年,馆藏达到120余万册。如此煌煌巨帙,是张宗祥留给后人一座无言的纪念碑。
▲张宗祥收藏的明代铁快意
“二年瓯海一官轻”
1925年初,时年44岁的张宗祥来温州任瓯海道道尹。在温州之前三年,张宗祥任浙江省教诲厅厅长,因同期杭州学生的爱国进步运动,与上级反面,因此改任瓯海道道尹。
“二年瓯海一官轻”,张宗祥瓯海道尹任期只有短暂的两个年头:1925年1月10日赴温履新,1927年1月尾匆匆离任。他在任内以提倡风雅、振兴文教、规复古迹为己任。
张宗祥的长女张珏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任宋庆龄英文秘书。她曾回顾当时的瓯海道尹公署设在市区府学巷的古代学府里,即原温州公民大会堂址。她还曾撰文回顾“父亲非常关心地方教诲,在温州创办了平民识字夜校;又为育婴堂数百名儿童请教师教手艺,每月初、月尾都亲往察看”。1984年,张珏曾给方介堪来函称:“整理父亲遗稿中,有关温州的,如东山种梅、创办平民识字学校、为育婴堂数百名孤儿聘请手艺职员和禁止赌风、打消时疫等等。这些将在年谱中问世。”
张宗祥在自编的年谱中说,“永嘉山水之美,古所称道,北雁荡尤雄”,可惜来回须要好几天,怕烦扰乐清当地,在任上一贯不敢去。仙岩由于在瑞安,“一日可来回,不致惊动县官”。他曾两度前往仙岩,还在梅雨亭北岩石之上留下“飞白”两个大字。张宗祥《铁快意馆题画诗》内有一首《为温州朋侪画山水》:梅雨亭中几度游,十年尘梦忆温州。仙岩瀑布应无恙,看瀑人今已白头。
▲张宗祥书文天祥《江心寺》石碑
张宗祥还曾携妻儿悄悄去游江心寺。在他晚年即1961年,应温州市文物部门之邀,题写文天祥“江心寺”诗,原稿现藏于温州博物馆。后被制刻成碑,立于温州江心屿的文信国公(文天祥)祠内,此幅通篇风致精髓精辟,妖冶疏朗,是张宗祥书法艺术达到顶点、出神入化时的作品。
张宗祥任瓯海道尹期间,与温州的绅、民相处融洽。他的学生林彬,在回温州探亲时,亲自感想熏染到这种情形。他后来回忆说:“州民求书求画,为传家之宝且以示光彩者,师长西席咸有以应之。所题榜额、诗联之类,已经民家精制或刻立碑石,乃传久远者,不可胜计。”故林彬在他的诗里有“役夫三绝得名早”、“五马经游多题咏,人得墨迹皆狂喜”等诗句(三绝指诗字画,五马指温州五马街)。
与孙诒让的“景仰情”
在温州任期中,张宗祥得以结交一大批温州人士,或成为“知友”(如刘绍宽),“老友”(如吕文起、刘景晨),或属于忘年之交(如梅冷生、夏承焘、苏渊雷)。从前的学生(如马翊中、陈仲陶、马孟容、马公愚、王超凡)则连续往还,情意更深;尤其名贵的是对付“一壁之识”的孙诒让,他的景仰之情一以贯之。
▲张宗祥赠予给黄溯初的《洛阳伽蓝记》
孙、张两人相识于浙江省教诲会会议上。张宗祥《铁快意馆随笔》有一则《温州学术》,对瑞安孙诒让(字仲容,1848—1908)推崇备至:温州晚近“朴学不倦,可与乾、嘉老辈争席者,惟孙仲容师长西席,有父书可读,有父业可守,徘徊书城中,生平别无他好,所著如《周礼正义》及《墨子间诂》,虽失落诸繁,究晚世巨作也。仲容师长西席逐日读书,必以一烛尽为限,寒暑不间。予在清季,在杭州有一壁之识。”
光绪三十三年(1907),“浙江全省教诲总会,于十一月初五日在杭州成立”。当时孙诒让为温处学务总汇处总理,主持温州处州(丽水)新式教诲奇迹,两人在会上虽仅有一壁之缘,张宗祥却念念不忘。可惜1908年,孙诒让病逝,两人再无见面机会。
张宗祥在瓯海道尹任上时,距孙诒让去世已十七个年头。但张宗祥仍时时回忆当年相聚请益的情景。他还曾应籀园图书馆馆长刘绍宽之邀为《平阳县志》作序,誉孙为“经师兼人师”:“清之季世,瑞安孙仲容师长西席出,研经考史,为世师表,二十年前见于杭州,蔼然穆然,不独经师,兼人师矣。”而在《温州学术》一文中,张宗祥对孙诒让的追随者刘绍宽(字次饶)给予很高评价:“在温仅交其弟子刘君次饶,朴学不求闻达,所修《平阳县志》,详备可诵,然亦皤皤老矣。”一个“仅”字,一个“老”字,张宗祥的惋惜之情流露无遗。
1962年,温州文管会与图书馆联合举办孙诒让著述与遗物展览会,张宗祥应邀赋诗,结句称:“楼空遗范在,依旧意徘徊”,对玉海楼主人的敬仰之情可谓至老不衰。
与方介堪的“忘年交”
张宗祥的长女张珏曾回顾,一天,张宗祥在繁华的五马街上,创造摆摊刻字的青年方介堪(温州人,近代篆刻名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父亲停看他刻字许久,称颂他很有功力,大有出息,便托他为子女刻青田石名章”。
▲方介堪篆刻的“宗祥印信龟龄”
张宗祥来温州后,他的弟子马孟容、马公愚兄弟,曾请方介堪篆刻“海盐张氏”、“手钞千卷”对印以赠。张宗祥颇为讴歌,又出鸡血石对印请刻“张氏阆声字画”、“宗祥印信龟龄”。由此,张宗祥向温州人士褒奖方介堪。1929年方介堪在上海与朋侪筹建蜜蜂画社,宗祥师长西席为第一期社员。其间张宗祥曾有一行书条屏赠方介堪(原件已失落,仅留照片)。
▲方介堪篆刻的“手钞千卷”
1963年,方介堪主持温州文管会事情时,曾请张宗祥为温州文管会书毛泽东的诗词,并为温州江心寺文天祥祠题辞并建碑。方介堪亦为张宗祥治印多方,个中有“七十后作”、“八十后作”、“九十后作”诸印,惜“九十后作”没能钤用。
1982年,张珏为纪念父亲出身一百周年所编的《纪念爸爸》一书出版,亲署:“赠方介老,愿‘忘年交’世代相传”寄赠。虽曰忘年交,实介堪视以为师。
如今温州泰顺方介堪艺术馆还收藏张宗祥为方介堪题写的屛条和六言联等。联语为:“读书不雅观其大意,为善不求人知。”
▲张宗祥为方介堪题写的联语
与马家兄弟的“师生情”
马孟容(1892-1932),名毅;弟公愚(1893—1969),名范,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兄弟两人均以字行。1908年一同考入浙江高档学堂,马孟容攻读文科,马公愚攻读理科,成为张宗祥的学生。
兄弟毕业后,应聘为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前身)和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教员。据马公愚回顾,马孟容在校期间“教员陈佩忍、张宗祥、汤尔和、邵裴子、屠开泰诸师深加赏异。”
张宗祥曾书《行书四屏条》,赠予给马孟容、马公愚,还曾与吕渭英联名代订《永嘉马孟容画例》《永嘉马公愚书例》,交上海有美堂印行。
二十年代中后期,马家弟兄两人先后到上海谋职,各自成名。1930年1月24日,上海中国文艺学院成立,马孟容、马公愚为委员,张宗祥则应聘为董事,又多了一层同事关系。
虽然,张宗祥与孟容公愚手足昆季师徒情深,但对他们的字画作品(紧张是马公愚)并未一味推崇,而是独抒己见,坦率地剖析其不敷。爱之深,言之切,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笔墨来源:《张宗祥与温州人士交游考略》 卢礼阳、《一代宗师张宗祥艺林溜达 之 走进张宗祥故居 》《一柄传奇快意,看文人如铁》郑琳、《张宗祥: 低调的大家,有三绝》
转载于 温州三十六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