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何止读书人,山,实际上也存活在我们普通老百姓心中。
比如,我们老丈人叫“泰山”;碰着绝境时,会感叹”山穷水尽“;出息渺茫时,又说”山高路远“;乐不雅观的人,会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放弃一些心爱的东西,会安慰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由此可见,山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既然山如此主要,我们自然要对它有所理解。
比如,古人对山就有很多种称呼,”峦、峰、岭、岳、丘“等都表示山,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峦,是指小而尖的山。
如东方朔的”登峦山而了望兮,好桂树之冬荣“,便是指屈原登上了小山往远处看,竟然创造桂树在冬天鲜花怒放。
如果是登山高山,自然看不到平地上桂树的样子。

峰,指高而尖的山。
峰,更偏 重于山之高,以是才有”高峰“,”峰值“等表达高度的词语。
比如,天下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而不能叫成峦或岭。

文化常识都是表示山峦峰岭岳丘有什么不合

岭,本意是山道,后引申为有山道且可以登上去的山。
既然是有道路且能登上去,自然不会高到人迹罕至,也不会险到寸步难行,以是很多小山都被称为岭。
如“翻山越岭”,便是人能超过的山。

岳,指高而大的山。
岳字最被被写作“嶽”,从“狱”字,是指周围被高山环抱,彷佛困在狱中一样平常。
因此,古人在东西南北中五方中各挑出一座最高的山,称为五岳。
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西岳,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丘,小而低的山。
一样平常的小土山,也叫小丘,或丘岭。
这个字比较冤,由于它犯了一个人的名字忌讳,以是两千多年来,古人写这个字时都少写一笔,它的读音也变成了“MOU"。
直到近代才规复为"QIU"音。
乃至到了清朝雍正年间,以丘为姓的人,都被哀求改为“邱”字。
那个人,叫孔子,名丘,字仲尼。

这便是山的各种称呼,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