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唐朝

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最美元宵诗词只要看这四首就够了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正月十五夜》格式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用词精切,章法纯熟,描写憨实,不仅将五律的格式利用得得心应手,还将元宵节的繁华盛况书写得不留余地,甚至后世写元宵实景,再也没有超过这首的。
诗作于公元705年,正是唐朝壮盛之时,故诗开篇即呈现盛世之象。
是极为残酷的长安街景。
“灯火辉煌”四个字还成了本日也常听到的俚语。
颔联跟颈联写人的活动,进一步呈现升平气候。
结尾表达对节日的留念。
全诗词采华艳,韵致流溢,宛如一幅古代元宵节风尚画。
虽为应景之作,但传诵不衰。

关于作者苏味道,作为墨客在唐代险些可以忽略,可以一提的是,他的后代子孙中,涌现了名震文坛的“三苏”。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度误认为是朱淑真所作,现已确定作者为欧阳修,只是题旨是约会,究竟是写失落恋还是怀人,则不可得知。
上片写去年元夜,重在突出约会的浪漫、美好,后两句为传诵至今的名句。
周星驰电影《师兄捉鬼》上,还对陈德容秀过这两句。
下阕写今年元夜,却是物是人非,极尽相思与悲哀。

词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今昔元宵的比拟,表达出在同样节日里的迥然心境,一喜一悲,一浪漫一伤情,十分光鲜。
构造上又具对称回环之美,是一首言语浅近,构思奥妙,意味隽永的好词。
而女主人公大起大落的情绪变革,又给人留下巨大的故事想象空间。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若不是北宋的贺铸有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辛弃疾的这篇《青玉案·元夕》,毫无疑问会成为《青玉案》这个词牌的最佳代表。
不过这样也好,不有独占光芒,就会很热闹。

辛弃疾这首词,上、下并不分片,而是一气呵成,直到末了四句,才词意陡转,境界全出。
之前都是对元宵盛会的描写,不吝笔墨,不厌其烦,便是为了这末了的四句造势。
词人在俗世繁华中别有一种孤高淡泊的寄托。
没有这四句,《青玉案》也就成了堆砌的下品,远不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大开大合。

辛弃疾貌似很善于这种写法,他的《破阵子》也是,通篇流贯,冲破上、下格式,到末了来个词意反转,振聋发聩。

这首词也可当爱情诗词来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蔼象,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喷鼻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侧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干瘪,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极为后世所称。
如欧阳修《生查子》,也因此今昔元宵之比拟来写,抒发的却是时期变迁下的家国兴衰之慨。
《宋词三百首新编》云: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纪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
今昔比拟,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
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 “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词人以俚语入雅词,运笔疏快,而沉痛清闲。
带着深刻的人生体验。

四首元宵诗词,苏味道以描摹佳节著称,欧阳修直写爱情,李清照、辛弃疾则别有所托,四都城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你以为谁是吟咏元宵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