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唐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一天一首古诗词  唐诗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诗宋词古诗词,5分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寒冷的终南山,变得更加苍翠,秋日溪水昼夜一直缓缓流淌。

尽可以拄动手杖久久伫立在柴门外,迎风倾听着暮色下蝉的吟唱。

寂静渡口之上,只剩一轮斜照的红日,远远村落庄里升起一缕缕炊烟。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吟诵陶渊明的诗句。

注释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

值:碰着。

赏析

这是唐代墨客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题中一个“闲”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闲在何处?一闲在山水。
二闲在韶光。
三闲在生活。
四闲在饮酒。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即为一闲。
山是苍翠的,水是潺湲的。
“山水空流山自闲”,是王安石抱负不能实现的一份无奈退闲。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同样是王维仕途不得志之后的一份无奈清闲。
但这份清闲背后,却比王安石多了一份佛家的寂静。

以是,我们读到王维的山,是寒山,王维的水,是秋水。
总是多了一份安谧与原谅。
从官场转向自然山水,王维是得到了陶渊明的真传,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快与写意。
王安石的山水诗总是多了一份哲理,一份感怀,虽人在山水中,却意在山水外。
而王维则不同,是人与心皆在山水中,是乐在个中,真正享受这份孤独与宁静的。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即为二闲。
有的是韶光倚杖柴门外,想站多久站多久;有的是韶光临风听暮蝉,想听多久听多久。
柴门外,是无限青山绿水。
真可谓是“终日看山不厌山”。
听暮蝉,思考人生苦短,不如做自己喜好做的事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暮蝉的声音,远比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来得亲切自然诚挚。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即为三闲。
生活简大略单,看日出日落,看舟来舟往,“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的意境就出来了。
这样与世无争的天下,正是墨客所神往的。
“渡头馀落日”,是为静态描写;“墟里上孤烟”,是为动态描写。
一“静”一“动”,一“横”一“纵”,一“弛”一“张”之间,勾勒出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村落安谧生活画卷来。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即为四闲。
饮酒有的是韶光,关键还有一位心腹。
这个心腹,便是“接舆醉”的裴迪。
他与王维有着相同的志向,乐意做陶渊明的追随者。
末了一闲,正是墨客精神天下的全部寄托。
王维许多好诗佳作都是写给这位心腹好友的。
诸如在《与裴秀才迪书》中,墨客一往情深道,“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此不急之务,此等清闲之妙趣,想必只有裴迪才能心领神会吧!

闲山、闲水、闲居、闲人、闲情,王维将一个“闲”字意蕴,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憧憬。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圆融自通,是抵达王维之“闲”的不二法门。

赏析来源"大众年夜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