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姚燧《醉高歌·感怀》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晚景。
【注释】
①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②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亦入正宫。别号“最高楼”,小令兼用。
③十年:并非实数,言其多年。燕(yān)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此句写作者在京城中意气纵横的生活。燕,指元京城大都。
④霜:喻指白发。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
⑤“西风”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写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
⑥已在:一作“晚节”。桑榆晚景:原指日落景象。此处喻年迈。《后汉书·冯异传》:“失落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翻译】
十年京城不雅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作品简介】
《醉高歌·感怀》是元曲作家姚燧创作的组曲,共四支小令。第一支曲子是思归之作,抒写作者人到晚年急迫的思归之情;第二支曲子表达对人生无常,好景难久的生命感想熏染;第三支曲子是送别之作,先以苍茫的江景衬托离情,后写送行人唱曲表达离去的哀伤;第四支曲子通过描写白居易的故事,抒发羁旅行役的惆怅之情。全曲多用衬托手腕,咏古抒怀,情韵绵邈,委婉深奥深厚,简淡古雅。
【创作背景】
这组曲子约作于姚燧附近七十岁时。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姚燧出任江东廉访使。当时他已年逾花甲,几经官场风波,辗转于北方、南方,历尽风霜雨雪,悲欢离合,早已厌倦了这种宦游生活。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姚燧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想必到九江巡视,之后有感而作《醉高歌·感怀》。这四首曲子或不作于同时。
【赏析】
这支曲是思归之作,反响了作者人到晚年思归之急迫。首两句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和现状,言浅意深,颇有反躬自省之味。作者用平淡的语调,省净的笔墨,总结自己的大半生,看似平凡,却饱含人间沧桑。这里用“燕月歌声”对“吴霜鬓影”,一壁是繁华的往事,一壁是已然朽迈的自己,既有对美好过去的感怀,又有对未来人生的担忧和惆怅。此二句已经有了“不如归去”的意思。后两句则将作者想辞官回籍的心意挑明。作者是洛阳人,却久在吴地为官,现在已是桑榆晚年,想早早归隐回籍。这两句写的是面远景,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抒发自己厌官思归的情怀。这支小令是有感而作,抒发情怀,以是寥寥数语,就表现出朴拙动人的情绪。
【作者简介】
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搬家河南洛阳。少孤,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以散文见称,与虞集并称。散曲抒个人情怀之作较多,曲词清新、开阔;摹写爱情之曲作,文辞流畅浅近,风格文雅缠绵。与卢挚并称“姚卢”。原有集,已散佚,清人辑有《牧庵集》。
【赛大家书法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