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李白、高适杜甫、贺知章、王昌龄等明星墨客逐一登场,展现了盛唐炙热的文化活力,以及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群星闪耀的残酷景象。

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片中两位主人公——李白和高适的莫逆之交。

电影中的两人,少年相遇,把臂同游,相互切磋枪法,剑术,是无话不谈的心腹挚交。

他们相互欣赏,彼此勉励,共同见证着对方的荣辱发展。

高适晚年写下一首诗道出最真挚的友情不是李白竟是他

高适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个洒脱不羁的人。
他生于世间,又仿佛在世间之外。

李白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我这首侠气逼人的诗便是为你量身而写。

两人的相遇奇妙至极,相识相知的过程动听至深。

可电影终归是电影,李白与高适真正的友情并没有那么浪漫。

回顾史籍,我们会惊异地创造,李白与高适二人平生留下浩瀚诗词中,竟无一首是写给对方的。

若非多年后,杜甫回顾往事,写下《遣怀》《昔游》二诗,恐怕后人完备不知道三人也曾一起同游山河、寻仙问道。

那么高适与李白究竟是不是彼此的心腹挚交,高适晚年回顾往昔写下的一首诗,足以解答统统。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诗写于公元762年春,也便是高适改任蜀州的第二年。
此时的杜甫在高适、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刚刚建成一座草堂,在蜀州安下新家。

正月初七,也便是传说中的“人日”这一天,高适惦记起了杜甫,为他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完后不到两年,高适就与世长辞了,因此这首诗算是高适写给杜甫的绝笔诗,个中真情切意,天地可鉴。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正月初七这一天,我惦记起了你,于是写了一首诗寄到了你的草堂。
每次想起你,就想起了故乡。
如今又是春日,柳色青青,梅花盛开,本该心情大好,但由于身处异域,却更加愁绪满怀。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当下家国多难,兵戈未息,我虽心有大志,却因阔别朝堂,无法再展宏图,这更加让人伤感。
今年的人日节我还能惦记老友,不知明年的本日又将身在何方。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年轻时,报国无门,闲居了整整三十年,辜负了书剑,人也垂垂老矣。
如今老态龙钟,无所作为,有辱于自己的刺史之位,想到你饱受战乱困苦,四海流落内心更加有愧!

整首诗措辞朴素至极,无一华美辞藻,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墨客对朋侪的深情厚谊,对家国百姓的深切忧虑。

语出肺腑,情绪朴拙,也难怪杜甫收到信后,冲动至极,“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高适与杜甫,两人于“梁园”相识,于战乱中相知。

高适升官时,杜甫以诗相劝: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
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

杜甫落魄时,高适倾囊救助,“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在蜀州时,高适常常携酒到草堂探望老友,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大自己几岁的高适。
高适反倒戏言:“且不必小于我”,你也比我小不了几岁吧。

插科打诨,嬉笑感慨间,足见两人深厚绵长的情意。
真正的友情,不必轰轰烈烈,细水长流中才见真情。

而李白,高适自745年“梁园一别”后再没能相见,更不必提电影中的死活相依,“十年之约”。

自古人言千金易得,心腹难求。
更不必提浊世中的墨客才子了。

李白、杜甫、高适……他们都只是被战乱的年夜水裹挟着向前走,能安然康健度过生平就足以幸运。

现实中的高适与李白未能再次相逢,但他碰着了另一个人生心腹杜甫。

我们不必为高适与李白的结局感到叹惋,高适与杜甫的友情同样宝贵,令人冲动。

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