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袵窃听独冲动大方[二]。
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珮声琅珰[三]。
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四]。
千家寥落独琴在[五],有如老仙不去世阅兴亡。
众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
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六]。
无情枯木今尚尔[七],何况古意堕渺茫!
江空月出人响绝,更阑更请弹文王[八]。

校注

[一]嘉祐四年(1059)冬,南行途中作。
大人:对长辈之敬称。
《史记 高祖纪》:「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家当。
」此指苏洵。

[二]「弹琴」二句:江浦:江边。
夜漏永:古以铜壶滴漏记时,夜漏则言夜间时候。
永,长。
韦应物《骊山行》:「离宫积翠夜漏长。
」敛袵:整衣以示敬意。
袵,衣襟。
《战国策 楚策一》:「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袵而拜。
」独冲动大方:纪昀曰:「三字不似听琴,且与下文不贯。
」(《纪评苏诗》卷一)王文诰讥云:「此不懂琴者之言也。
古之琴声,酒后耳热歌呼呜呜者,此即冲动大方也。
今之秦腔北调,皆其遗意。
」(《苏轼诗集》卷一)案,「独冲动大方」三字非状苏洵之琴声,乃写由琴声引起的内心情绪,谓己感触良深,内心冲动大方而不能平。
此三字总挈全诗,为一篇关键。

苏轼舟中听大年夜人操琴

[三]「风松」二句: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风松肃泠泠。
」又,古琴曲有《风入松》。
《乐府诗集》卷六〇《琴曲歌辞》载《风入松歌》,注引《琴集》云:「《风入松》,晋嵇康作也。
」白居易《和微之顺之琴者》诗:「清泠石泉引,淡泞风松曲。
」瀑布: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昔吴越钱忠懿王能琴,遣使以廉访为名,而实物色良琴。
青鸟使至晒台,宿小寺,夜闻瀑布声,止在簷外。
晨起视之,瀑布下淙石处,正对一屋柱,……以刀削之,果桐也。
即赂寺僧易之,取阳面二琴材,驰驿以闻,乞俟一年斫之。
既成,献忠懿,一曰洗凡,一曰清绝,遂为旷代之宝。
」玉珮:琴曲有《清风摇玉珮》,宋僧居月《琴曲谱录》载此曲,标为下古琴弄名。
琅珰:金属或玉器相碰击声,此形容琴声清圆悦耳。

[四]「自从」二局:郑卫,指先秦郑卫两国之乐,儒家视为淫靡之乐。
《礼记 乐记》:「郑卫之音,浊世之音也。
」雅乐:用于郊庙朝会之正乐,儒家以为中正和平、典雅纯洁。
《论语 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苏轼《延和殿奏新乐赋》亦云:「自昔钟律不调,工师失落职,郑卫之声既盛,雅颂之音殆息。
」古器:指古代乐器。
「残缺」,外集作「残破」。
案,「残破」欠妥。

[五]「千年」,底本原作「千家」,据类丙、七集、查注、冯应榴注本改。
寥落:寂寞冷落。
句谓千年以来,古乐器多残缺寥落,唯琴乐累代不绝。
《旧唐书 音乐志》:周、隋以来,「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
宋 何薳《春渚纪闻》卷八:「余谓古声之存于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
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絃匆匆轸,想见邃古自然之妙。
」亦近此意。

[六]「微音」二句:微音:琴声细弱。
淡弄:轻弹,琴声平薄而不醇厚。
浮脆:浮薄呆板。
陆昳蒙《袭美允辈以昳蒙所献五百言……再抒鄙怀用伸酬谢》:「哀音但浮脆,岂望分雄雌。
」如笙簧:笙,管乐器名;簧乃笙中振动发声之簧片。
《诗 小雅 鹿鸣》:「吹笙鼓簧。
」孔颖达疏:「吹笙之时,鼓其笙中之簧以乐之。
」笙,古人多认为不如琴之深醇。
桓谭《新论》:「八音之中,唯絃为最,而琴为之首。
」嵇康《琴赋》亦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并将琴与笙比较:「料殊功而比操,岂笙籥之能倫?」苏轼此处即用此意。
如笙簧,言众人强操新曲,将琴声弹作笙簧之浮脆,足见其曲其技之劣。
「浮脆」,查注云:「脆」,「一作泡」。
并引《翻译名义》「受想行起似浮泡」作解。
不知所云何义,显然与诗意无涉。
王文诰不同意查氏之说,以为「此二句专指泛音」,并云:「凡琴曲起结入慢,多用泛音,或为缓急之变,或为跌宕之终,或因实以间虚,或以其流走不定,而夹入破之,所用至广,即「数声浮脆」是也。
」(《苏轼诗集》卷一)今案,王说二句专指泛音,其意不外以为二句乃赞赏苏洵弹琴之妙,理解亦不确。
细味诗意,二句非赞赏苏洵琴琴技之妙,而是讥评时下强操新曲者技法之拙,曲调之浮浅也。

[七]枯木:指琴。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
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
」今尚尔:今尚且如此。

[八]更阑:夜将尽。
杜甫《羌村落》:「更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文王:即《文王操》,古琴曲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郭茂倩《乐府诗集 文王操》引《琴操》:「纣为无道,诸侯皆归文王。
其后有凤凰衔书于郊,文王乃作此歌。

集评

谭元春:才是子听父弹琴诗,古穆持重,无一毫亵怠、欢畅之气。
(明刻《东坡诗选》卷一)

纪昀:通篇不脱旧人习径,句法亦多浅弱。
渔洋《古诗选》取之,是所未喻。
〇「独冲动大方」三字不似听琴,且与下文不贯。
〇《文王操》,无所取意,即是趁韵。
(《纪评苏诗》卷一 )

翁方纲:《舟入耳大人弹琴》一篇,对众人爱新曲说,必当时坐间或有所指,因感触而云然。
故一篇俱是「冲动大方」意,直到末句,始转出正意也。
〇此篇阮亭亦第以韵格高选之,其实在苏诗,正是平正之作耳。
(《石洲诗话》卷三)

方东树:高韵。
意境可比陶公。
词意韵格,超指入妙,而笔势又奇纵恣肆。
六一尚不脱退之窠臼,此独如飞天神仙,下视尘埃,俱凡骨矣。
(《昭昧詹言》卷一二)

附录

苏辙《舟入耳大人弹琴》

江流浩浩群动息,琴声琅琅中夜鸣。
水深天阔音响远,仰视牛斗皆纵横。
昔有至人爱奇曲,学之三年末无成。
一朝随师过沧海,留置绝岛不复迎。
终年见怪心自感,海水震掉鱼龙惊。
翻回荡潏有遗韵,琴意忽忽从此生。
师来迎笑问所得,抚手无言心已明。
众人嚣嚣好丝竹,撞钟击鼓浪谓荣。
怎知江琴韵超绝,摆耳大笑不肯听。
(《栾城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