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远方的游子步履匆匆,奔往家的方向。
我们的心灵也渴望于精神家园中得以放松和享受。

中秋期间,江苏新闻广播联合南京市教诲局,推出《随着古诗过中秋》,伴着那些流传千年的幽美诗句,欢迎团圆的幸福!

▾ 点击收听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敲黑板新课改后这些有关月亮的古诗 你知道几首

作者:王建

朗诵:林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林杉和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们

名师与你聊古诗

吴玲老师

吴玲,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布告,玄武区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高等西席,江苏省特级西席,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具,南京市晓庄学院客座教授。
二十余年的事情中始终致力于语文传授教化的探索和研究,提出“言语和精神共生”的传授教化主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清简踏实、唯美求真”的传授教化风格。
两次得到江苏省青年西席赛课一等奖,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公开传授教化讲座百余次,多次参与校本教材、苏教版教材配套西席用书的编写。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一听到这熟习的歌声,你是不是急速就想起了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想起那甜蜜的中秋佳节?

中秋节由来已久,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由于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以是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是,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自古以来便是墨客永恒的话题。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耳熟能详的千古佳句滋养、润泽着我们的心灵。
唐朝墨客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便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同为望月兴叹,但这首诗却格外分歧凡响,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通亮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彷佛铺了一层霜雪。
鸦鹊栖树的情景,更陪衬了月夜的寂静。
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墨客仰望明月浮想联翩:那天上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明月当空,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而墨客也痛惜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虽然他的“秋思”是那么浓挚,但墨客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委婉地问道:“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将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更加深奥深厚。
而一个“落”字,也不同凡响,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文人赏月,是中秋的一大习俗。
中秋祭月,则是一种更为古老的习俗。
据史布告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敬拜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便是明清天子祭月的地方。
祭拜月神时,会设大喷鼻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月下,红烛高燃,百口人依次拜祭玉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百口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看,古人过中秋节,是不是很讲究呢?如今,除了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之外,各地中秋节的游戏活动也各具特色,玩花灯、挂通草灯、舞火龙……每一种活动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道不尽绵绵秋思;一轮皓月,诉不完难舍情缘。
年年过中秋,岁岁奔团圆,唯愿岁月静好……

《随着古诗过中秋》栏目

由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市教诲局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