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杜甫,大家都唤他“老杜”。

实在,这并不是说他老(杜甫仅仅活到五十九岁便不幸去世)。
后世之以是给予这般亲切的称呼,很大程度上缘自他那半生坎壈的凄苦生活。

而他本人,虽然历尽千帆,终于被生活打倒。
可是,却用大半生凄苦,造诣了那万古流传的绝美诗篇。

仕途如此多娇,惜无数英雄竞折腰!

杜甫用半生凄苦成就了绝美诗篇

提起科举,那绝非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
大略来说,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一种生活特性。
凡是男人,没有不想考取功名的。
而在盛唐这个壮盛的期间,科举更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首先是唐太宗,扩大学舍,多招学员,而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再到唐玄宗,增设道学科目。
人才举荐在这一期间也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先说李白,李白便是由于“学剑来山东”,伤了人,留有案底。
再加上他“自高自大”,金钱散尽往后没法打赏。
毫无疑问,李白的科考之路到此闭幕了。
可是,他究竟是做过几年官的,虽然是个什么政事都不做的翰林学士。
但是由于离天子近,他耳听目睹了许多官场的阴郁。
终于,一番烦闷不得志后,他选择了抽身退步。
而也正是这一年(天宝三载,即744年)他遇见了人生中的一位主要心腹——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二人见面后相谈甚欢,还一起登上了王屋山。
数月之后,分别在即,李白见告他说:“你别去长安求仕了,名利抱负不过是大梦一场,到头来什么也留不下。
你不如找点自己喜好的事做去。

可那时的杜甫,就和刚出蜀的李白一样,年少心热,急于想建功立业,名扬天下。
根本听不进这些话。
于是,之后的十年,成了他生平最大的荒废。

杜甫在长安十年,最开始经历的便是落榜,而且连续两次。
于是,加上二十四岁那岁首年月次参加科考,老杜生平的三次考试,均以失落败告终。
这样看来,杜甫的仕途是无望了。
于是,为了坚持生活,他便只能选择大多数读书人都干过的一件事——为掾。
“掾”这个字说得过于文雅了,直白讲便是做幕僚,给人家出谋划策。
可是,杜甫也没有出过什么大计谋,基本上就只和一群文人在一起寻欢作乐。
这样过了十年,唐王朝终于承受不住这种淫乱,爆发了安史之乱。
此时,杜甫的机会来了!

人生莫放羽觞干,苦意丛中谁能援?

唐玄宗逃往四川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
杜甫此时对玄宗早已失落望,于是便决定去投奔肃宗。
一起上,杜甫瞥见百姓们流落失落所,妻离子散,兵役赋税,沉重不堪。
于是充满酸心和怜悯地写下了“三吏三别”。
这三首诗歌,是杜甫作品中的绝唱,充分地反响了平民百姓的心声。

杜甫一起北上,本以为皇天不负有心人。
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他东躲西藏,过着诚惶诚恐的生活时,不幸被安史叛军俘虏了。
这样一俘便是两年。
等到至德二年,杜甫终于满面尘灰、衣衫褴褛地逃离了敌营。
而陪伴他的,除了对皇室成员的哀痛,还有对家人的无比思念。
那首著名的《月夜》就作于此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儿女们未必不知道父亲此刻正在流落,过着食不果腹的亡命生活。
可是,杜甫却只能宽慰自己说:他们还小,不会理解的。
这是何等悲哀的自我宽慰啊?!
可是,心灵上的伤痛,没那么随意马虎抚平。

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见到了肃宗。
天子念其忠心,授了他一个“左拾遗”的闲官。
这本是一个虚职,杜甫却十分高兴。
是啊,他历经坎坷,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
因此,还作诗几首,表达他的快意。
然而,快乐总归是短暂的,很快,他就因卷入宰相贪污案,被天子狠狠地“整顿”了一顿。
所幸,终极性命无碍。
不过,这也更加提醒了他:官场阴郁,伴君如伴虎!

不久,杜甫得到了还乡省亲的机会。
可是,这次归乡,却使他更难堪过,这统统均细致地记载在《北征》一诗中。

回到家中,杜甫首先看到的是这样一幕: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
至于儿子呢?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再看女儿,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而且最让人难过的是,他最爱的小儿子宗武,由于没有吃的,竟已活生生饿去世了……这统统,大大地引发了杜甫对普通民众及国家命运的担忧。
从此,他再也不称作杜甫了,而是老杜。

用半生凄苦,造诣了绝美诗篇

末了一次见老杜,应是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此时,老杜在潭州,靠摆地摊卖草药为生,日子过得朝不保夕。
一天,他遇见了昔日的好友李龟年。
两人感慨万千,双双落泪。
老杜写道:

岐王宅里平凡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此时,他与李龟年,已经整整分别了十五年。
岁月流年,弹指一挥,除了在脸上留下皱褶,为青丝抹上白蜡。
人生,仿佛什么也未曾有过。
真的就如李白所说,“名利抱负不过是大梦一场”。
而这统统,终归有散尽的时候。
秋日,流落多年的杜甫终于倦极思归,欲回故乡巩县。
可是,刚到衡阳就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间。
这真映衬了后来范仲淹那句:衡阳雁去无留神!

杜甫的生平虽然短暂,可他的诗名却万古流芳、供人瞻仰。
至于诗才,那更是不可敌的。
后来,明代的大学者杨慎,在著《词品》时灵犀一闪,冠以杜甫“诗圣”之名。
从此,杜甫便成了与诗仙李白并驾齐驱的古今一流墨客。

杜甫的诗,格律工致,字字珠玑,又横生异趣,生活气息甚浓。
常常读过数遍,在脑中别有余音,令人爱不释手。
以是他在后世的粉丝是不可估量的。

且不提江西诗派,只说最故意思确当属张籍。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对杜甫的崇拜可以说到了几尽猖獗的地步。
他将杜甫的诗认负责真地抄在宣纸上,烧作黑灰,每天早起拌着蜂蜜吃三勺,希望得到杜诗中的精华。
而大作家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将杜诗推为初学者必读的教材。
各类这些,杜甫在生前怎会想到呢?

如果说,李白是玉轮。
那么杜甫就如春日的阳光,给天下带来温馨。
他的诗,让每一位学子心买卖气,呼风唤雨,出口成章!

作者:黛珂。
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
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