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陌上柔桑破新苗
朝代:宋 代 ‖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新苗,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村落头小路边桑树优柔的枝条,刚刚绽放新苗。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安歇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妖冶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注释
鹧鸪天:小令词调, 双片55字, 上片四句三平韵, 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别号《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述村落庄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桑叶在东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率。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畅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清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革。“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以是玄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旧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村落庄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冲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只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规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便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备表现出来了。从前墨客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影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势。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凌。
词中用了反衬手腕,反衬便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提及,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相互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古人谈辛词每每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即是失落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势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落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解释“诗可以怨”(埋怨),下句解释“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创造和捕捉屯子中最平常也最范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利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述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活气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生平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争规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亲切,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训斥;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古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见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纸刊投稿邮箱:ahhfsk@163.com
主理:《淮风》诗刊社
支持: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