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曾引起数万网友续写的诗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实在是出自唐代大墨客韦应物之手,并非当代人所写。
比如被很多电视剧引用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实在也不是那些编剧写的,它出自唐代的一位无名氏之手,出土时被创造刻在了一个瓷器上。

以上两个例子,都证明了一点:在对很多事物、感情的认知上,古人和本日是有相通之处的,以是这些传了千年的笔墨,哪怕是如今读来仍会以为很“洋气”。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很洋气的名句,它被广泛用在各种毕业仪式上,它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出路。

如此文艺风的句子,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是当代人写的,实在不然。
它最早是出自五代期间的宰相词人冯道。
全诗是这样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最早出自哪里作者为何很少被文学家提起

《天道》(五代.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出路。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不雅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首诗从文学水平上,显然是无法与唐代的诗坛高手相提并论的。
但作为一首哲理诗,写得是很有特点的,虽然古人认知有限,个中有一些关于天理命运之类的唯心不雅观点,不符合现在唯物的科学不雅观,但总体来说它是满满的正能量的。

前两句是说不管是穷寒还是通达,都不用发牢骚。
三、四两句,指的是做人只须要把面前的事做好,对未来的前路不要有过多的忧虑,这两句后来也成了很多人的人生座右铭。

五、六两句,写得是很有特点的,用冰融化和春草成长来作比,佐证前两句的不雅观点,证明“但行好事”,自然会迎刃而解。
这种不雅观点,和很多唐代禅诗里的禅意是一样的。
看似很简的10个字,实在很有力量。
末了两句落笔,用“天道分明”来总结前6句的内容。

纵不雅观这首诗,从字句上来看,基本上是精准的;从立意来看,也可圈可点,充满了禅意。
之以是三、四两句能成为千古名句,便是由于它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容、洒脱的文化因子。

都说“文如其人”,从这首诗的意思来看,我们也完备可以想象墨客应该也是一个淡泊的贤者。
但颇故意思的是,冯道却是一个被欧阳修大骂“不知廉耻”,被司马光批“奸臣之尤”的“小人”,这是为何?

根源就在于,冯道生平换过太多主子。
他生于公元882年,出身于耕读之家,号长乐老,从前就成名了。
但他生平都在择良木而栖,从前效力于燕王,后来又先后随着唐庄宗、后汉高祖、后周太祖等人,他生平共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十代君王。
在名面上,朝里人称他为“十朝元老”,但在私下大家都认为这样的人,肯定是个贪慕荣华的小人,在他身上完备看不到“忠君”的风致。

以我们当代的不雅观点一看,欧阳修等人凭此就责怪他,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由于冯道虽然屡次易主,但却干过不少对平民百姓有益的好事。
除此以外,冯道的贡献还在于,他曾主持印刷了《九经》,这是我们古代首次大规模印套书。
对我们印刷史,是有深远影响的。
能干、有才、体恤百姓,这是每一朝君王,都重用他的最根本缘故原由。

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古代文人受忠君思想影响比较重,以是冯道的很多作品,在后来都遗失落了。
乃至明明“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出路”,是火了千年的名句,但它的作者冯道却很少被人提起。
《增广贤文、《名贤集》,实在都收录了这两句诗,而且还作了改写,却并不点出冯道之名。
笔者认为,这是一件令人颇为遗憾的事。

实在像这种诗红人不红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样平常来说,这类墨客要么便是在“忠”这个字上不被人理解,要么便是由于平日里行为太过不羁。
大家还知道哪些例子呢?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