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纳兰容若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昼夜女郎祠。
翠钿尘网上蛛丝。
澄海楼高空纵目,望夫石在且留题。
六王如梦祖龙非。

①姜女祠:又称贞女祠,在山海关欢畅岭以东凤凰山上。
据民间传说,在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被强制修建长城,一去几年音信全无。
她不远千里去送寒衣,然而却未找到丈夫。
她在城下痛哭,城墙因而倾圯,露出了丈夫的尸骨。
孟姜女痛不欲生,投海而去世。
姜女祠便是为纪念她而建,相传始建于宋,明代重修。

②断霓:断虹,称虹为霓。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浣溪沙海色残阳影断霓

③女郎祠:即姜女祠。

④翠钿:用翠玉制成的首饰。

⑤澄海楼:楼名。
在河北旧临榆县南宁海城上,明兵部主事王致中建。

⑥望夫石:辽宁兴城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相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
留题:参不雅观或游览时写下不雅观感、题诗。

⑦六王: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祖龙:指秦始皇。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仲春至五月纳兰跟从东巡,作了一系列的写景词。
期间作为臣子的纳兰,寻访古迹途中央灵受到不少冲击。
因纳兰家族先世恩怨、本身的分外经历和处境,纳兰对历史的怀思亦颇故意味。

这词因景而起,落日残阳挂在薄薄的西天,余晖映在海面上,贴着涌动的浪涛,成一段虚渺的霓虹。
冷冽的潮水不辞怠倦,姜女祠里日昼夜夜听闻浪涛拍打礁石的动静。
这祠又叫贞女祠,听说是为纪念那痴情哭动长城的孟姜女而建。
距这痴守女子的年代已去甚远,汪洋与孤守的祠堂相望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昼夜,庙中的孟姜女,盘髻上的翠翘金钿依然网上层层周详的蛛丝与尘埃,翠玉光鲜的着色随着女子投海,一同沉没在历史长卷之中。
姜女追随爱人而去,光鲜的历史随时期闭幕而去。

立于澄海楼上眺望苍茫之景,望夫石一如往昔等待之妻,坚守于南宁海城上。
传说孟姜女当年苦等丈夫不归,几番立于此地守望远方,又抱寒衣远赴长城探求爱人,久之于此化为望夫之石,从此不论风雨都将勾留于此,期待一个归期。
归期无尽,望夫石伫立至今,已然可见文人墨客参不雅观游览时写下的不雅观感题诗,点滴墨迹都是岁月流淌的痕迹,随着这长久坚守在此的石像一同见证历史长河,流淌不息。

一转眼,“六王如梦祖龙非”。
此“六王”,即指战国燕、赵、韩、魏、齐、楚六国。
这说法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之曰:“六王毕,四海一。
”再有《集解》云:“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
谓始皇也。
’”故秦始皇又叫祖龙。
纳兰感叹,六王毕、四海归一的大业,恍然只如梦了一场,悄无痕迹,秦始皇的英姿也业已长眠于地下。

这词题为“姜女庙”,写尽壮阔之景,博大之感,但事实并非纯挚记游之作,而是借游此庙发往古之幽思,抒今昔之感,欲抑先扬。
纳兰饱读诗书,写词看似直白易懂,实际用典奥妙,字字珠玑,不论写景抒怀,都是发自肺腑。
忧郁沉敛的骨子里是对历史和现实更加敏感的认知和反思。
单就这词,六王如梦祖龙非,思考就甚是凝重。

再细究:为何纳兰要用姜女祠来作为抒怀的寄托和引子呢?

为建筑长城,流的是百姓的血与泪,哭的是百姓的累或亡。
战役带来悲剧连连,人们却依旧为改朝换代相互争夺残杀。
参照纳兰先人的恩怨,也不难明得。
历史长卷不断翻看,目光所及,都是泊于苦痛之中的困难百姓,叫人怎么忍心再读?

沉思至此,难怪这本该尽享荣华的贵公子,生平忧心郁结。

纳兰诗词

「最受欢迎纳兰词容若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纳兰词解读」

诗词 | 纳兰词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随笔

王国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