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我们细细品读《白鹿洞赋》,就会创造其内涵之丰富,文笔之精美,用典之富瞻,感慨之遥深,如品味清茶,愈品愈甘,回味久远。

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修缮竣工之际,朱熹郑重地写下《白鹿洞赋》,作为白鹿洞书院重获新生的纪念。

《白鹿洞赋》记述了白鹿洞的本末沿革,寄托了朱熹对书院的期待。
全赋文采斐然,辞藻华美,笔墨典雅,音韵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性,是理解白鹿洞书院发展历史和办学宗旨的主要文献。

品读白鹿洞赋的古与今

白鹿洞书院牌坊。

由于辞赋每每利用大量历史典故和奇文奥字,内容富瞻而蕴藉,因此当代读者面对《白鹿洞赋》的时候难免碰着较大的阅读障碍。
现根据《白鹿洞赋》的用韵情形,将该赋分为五章,进行简要的解读。

“承后皇之嘉惠,宅庐阜之南疆。
闵原田之告病,惕农扈之非良。
粤冬孟之既望,夙余驾乎山之塘。
径北原以东骛,陟李氏之崇岗。
揆厥号之所繇,得颓址于榛荒。
曰昔隐士之隐处,至今永久而流芳。
自昇元之有土,始变塾而为庠。
俨衣冠而弦诵,纷济济而洋洋。

第一章写唐李渤隐居之地,南唐时创建为书院。
朱熹说自己有幸来到庐山南麓的南康军做行政主座,由于察看农田而得知城北有一处荒废的书院。
于是在孟冬既望(农历十月十六日)这一天,亲自探求书院遗址。
一行人往北行走,然后转而向东,在翻过李家山之后,终于找到书院遗址。

这里原来是唐代李渤隐居读书的地方,至今依然流传着李渤的故事。
自南唐昇元年间创建庐山国学,这里正式成为学校,济济多士,弦歌不绝。

“在叔季而且然,矧休明之景运。
皇穆穆以当天,一轨文而来混。
念敦笃于化原,乃搜剔乎遗遯。
盼黄卷以置邮,广青衿之疑问。
乐菁芜之长育,拔隽髦而登进。
迨继照乎咸平,又增修而罔倦。
旋锡冕以华其归,琛以肯堂而诒孙。
怅茅草于熙宁,尚兹今其奚论?”

第二章写白鹿洞书院在北宋期间的历史。
在唐末五代的浊世中,白鹿洞就能成为读书之所。
到了天下统一、国盛民富的宋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北宋太宗天子赐书院九经,供学子研读之用;真宗天子又敕令修葺书院。
后来,天子将书院之地赏给孙冕,孙冕的儿子孙琛在这里构建书堂,教书育人。
可惜熙宁(1068—1077)之后,书院便逐渐荒废。

“夫既启余以堂坛,友又订余以册书。
谓此前修之逸迹,复关我圣之宏抚。
亦既震于余衷,乃谋度而咨诹。
尹悉心以纲纪,吏竭蹷而奔趋。
士释经而敦事,工殚巧而献图。
曾日月之几何,屹厦屋之渠渠。
山葱珑而绕舍,水汨㶁而循除。
谅前人之乐此,羌异世而同符。

第三章写兴复书院的过程及成果。
探求书院遗址的时候,樵夫为我指示了道路。
我的朋友支持兴复书院,并搜集有关白鹿洞书院的文献材料。
这里以前是学校,确实是读书治学的利益所,因此我决心兴复书院。

星子县令王仲杰、军学教授杨大法等人卖力建筑事宜,经由几个月的培植,房屋造好,宽敞通亮。
四周青山环抱,门前溪水潺潺,再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场景。

“伟章甫之峨峨,抱遗经而来集。
岂颛眺听之为娱,实觊宫墙之可入。
愧余修之不敏,何子望之能给。
矧道体之亡穷,又岂一言而可缉。
请姑诵其昔闻,庶有开于时习。
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
允莘挚之所怀,谨巷颜之攸执。
彼青紫之势荣,亦何心乎俛拾。

第四章写书院讲学的办法。
莘莘学子,搜集在白鹿洞书院,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而是探索学习的门径。
我学识浅薄,恐怕会让你们失落望。
况且学问之大,无有止境,又岂能是一句话所能概括的。
我姑且诵读圣贤的辞吐,时时学习,温故知新。

学习的要诀是“明诚两进,敬义偕立”,明指知识完备,诚指道德充足,“明诚两进”即是德业双修;敬指敬畏天理,义指循理处世,“敬义偕立”即是内直外方。
学习伊尹的志向和颜回的操守,世间的功名富贵又有什么值得追求呢。

“乱曰:涧水触石,锵鸣璆兮。
山木苯䔿,枝相樛兮。
彼藏以修,息且游兮。
德崇业茂,圣泽流兮。
往者弗及,余心忧兮。
来者有继,我将焉求兮!

第五章抒发德业无穷之思。
乱是指辞赋的篇末用以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笔墨。
白鹿洞水流潺湲,山林青葱,是读书治学、修身进德的利益所。
道德兴盛,圣泽无穷。
过去的光阴无法追回,令我感慨;如今来者能够继续先贤的德业,我又有何求呢!

白鹿洞书院。
宋小勇/摄

重兴白鹿洞书院是朱熹人生中一件大事,是朱熹用新的儒学理念造就人才、改良风尚、改造社会的主要举措。

为此,朱熹撰写了大量诗歌文章,既有呈送给天子及朝廷的《延和殿奏事》《申修白鹿洞书院状》《与丞相札子》《与尚书函子》,又有发布行政命令的《知南康军榜》《白鹿洞牒》《洞学榜》《请洞学堂长帖》,还有与同寅、朋友及弟子的往来书信和诗歌唱和。

在这些诗文中,《白鹿洞赋》具有极其分外的地位。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大型文学总集,如《文选》《文苑精髓》《全唐文》《宋文鉴》《明文海》等等,都将赋作为第一主要的文体,列于首位。
历代文人的别集,也每每将赋放在文集的首位。

正若有论理学者李炳海所说:“辞赋在文体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比之音乐,它是黄钟大吕;拟之用具,它是厚重稳固的鼎;方之人群,它是华贵的高门王谢。

朱熹的《晦庵师长西席朱文公函集》共有一百卷,《白鹿洞赋》位于第一卷第二篇,足见其主要性。

《白鹿洞赋》得到后世浩瀚次韵之作。
次韵是古代诗赋写作的一种办法,按照原诗赋的文旨和用韵次序进行创作,是对原作的致敬和仿照。

在朱熹撰写的白鹿洞诗文中,《白鹿洞赋》得到的次韵之作最多,包括宋代南康知军方岳的《白鹿洞后赋》,明代巡抚江西林俊的《白鹿洞赋次晦翁韵》,清代南康知府伦品卓《游白鹿洞赋次晦翁韵》,乃至还有乾隆天子的《白鹿洞赋》等。

《白鹿洞》。
王志勇/摄

《白鹿洞赋》不仅记述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而且阐释了朱熹的教诲理念。
特殊是个中“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两句,为后代白鹿洞书院山长所遵照,成为教导书院学生的格言。

如元代马廷鸾《白鹿书院兴复记》指出“赋之末言,公急急为人处也”“吾之业在洞赋之终篇矣”。

明代胡俨《重修书院记》揭示朱熹“存心之勤,嘉惠学者之意,见于诗赋”,并在文末说“知明诚之两进,敬与义而偕立,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庶不负先贤立教之素心。
”皆解释《白鹿洞赋》涵义深刻,堪称进德肄业的指南。

正如清代晏斯盛所说:“《白鹿洞赋》亦朱子所作以教人者也。
个中有曰‘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
允莘挚之所怀,谨巷颜之攸执’四语,实汇《学》《庸》《易》《系》《论》《孟》而聚之,提周程之要而钩其玄,深足标示后学。

此外,宋代在贯道溪上建筑桥梁,曾选取《白鹿洞赋》中“至今永久而流芳”之句,为桥梁命名曰流芳桥。
由朱熹弟子陈宓题写于桥旁大石上,至今仍存。

《白鹿洞赋》饱含着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满腔激情亲切和伟大抱负,蕴含着朱熹进德肄业的理念和读书治学的门径,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本。

本日,我们细细品读《白鹿洞赋》,就会创造其内涵之丰富,文笔之精美,用典之富瞻,感慨之遥深,如品味清茶,愈品愈甘,回味久远。

作者:滑红彬

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大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