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哲学范畴的关键词,很多会由于汉字的合并征象而被误导。
比如我们现在说的 “无”字。
汉字中,表示这个哲学范畴的紧张是三个字形:亡、无、無。

这里要特殊把稳,无并不仅仅是無字的繁体字,在过去本是两个字,意义不尽相同。
但是这三个字后来的意思越来越趋近,末了变成了完备一个意思。

我们这里谈论,三个字共同表示“没有”这个含义的异同。

汉简中的“無,亡,无”

原创不合版本道德经中的亡无無

这三个字的含义合并为“没有”含义的趋势,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殷周期间利用“無”,战国晚期开始以“无”代“無”,秦“無”、“无”并用,汉代“无”字盛行,唐代旁边“無”字成为正体,“无”字不再利用,1956年“无”被再度启用。

这三个字的利用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异字异义,不同含义用字不同,用字的时候不同的字便是有不同的细微差别。

第二种可能,异字同义,由于先秦时期开始这三个字已经有混用的趋势,由于古人书写习气,附近的相同字每每采取不同写法,就用相似含义的字代替,逐步产生了异体字,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约定俗成的合并字的趋向。

第三种可能,同字异义,用同一个字,内在含义不同。

以上三种可能综合起来,便是中国古代文籍的可能情形,而我们现在由于汉字合并,就屏蔽了很多本来可能含义不同的细微之处。
以《老子》为例,唐代之后的版本统一用“無”,建国后的简化版本统一用“无”。
实在都抹平了内在可能有的区分意义,全部都当做“同字同义”去理解,少数人会用“同字异义”去剖析。

比如,汉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5个“無”, 两种写法涌如今同样的文本里,有可能是避开相同写法(异字同义),也有可能意思根本不同(异字异义)。

汉 帛书《老子》

再如“亡”字在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中《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中共利用21次,“無”字在郭店楚简统共利用5次,个中《老子丙本》涌现4次,《老子甲本》涌现1次。

《老子甲本》中,只有一句“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亡为而民自化。
”用了“無”。
这有可能是避开附近的相似写法(异字同义),也可能根本表达不同的含义(异字异义)。
这个须要进一步研究内容才能辨别,这里不展开。
我认为既不能守旧的认为后世版本完备精确,也不能由于创造了帛书和楚简版本就完备“颠覆”,实际用字的情形是繁芜的。

楚简老子甲本: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

楚简中的“無”

楚简中的“亡”

我们在这里,细分一下三这个字的来源和细微不同之处,到底表达的是“异字异义”,“同字异义”,还是“异字同义”

“无”有三种细分含义,是在三种情形下产生的

亡【第一种情形是:本来有,后来没有。
这种“无”是相对“有”而言的。

比如我本来我有个手机,我知道手机怎么用,手机也是能用的,但是却丢了,没有了手机。
或者我有手机,但是手机坏了,不能用。

这两种都是相对“有”而言的“无”,即相对的无,是对“相对有”的否定

相对的“有”是指“有形有质”。
相对的无,一种是“有形无质”(手机坏了),一种是“有形有质”的东西没有了(手机丢了)

第一种“无”是相对的“无”,在中国笔墨里,用“亡”字来表达。
本来有,现在没有了;或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
它是一种相对性的,这个“无”依赖于“有”而发生。
甲骨文里面表示有无的无,都是用“亡”,郭店楚简的《老子》里面,大部分用的都是“亡”来表示“无”。
即题目所说有亡的“亡”

亡的甲骨文和楚简写法

“亡命”的“亡”以前很多时候是念“无”的。
《说文解字》说:“亡,逃也”,逃了,逃跑了。
“从入,从乚”。
乚字上面加个入字,便是“入于乚”。
本来有个东西,先入于乚了,入于暗藏状态,便是“无”了。
当代学者庞朴认为甲骨文中的“有”字原形是右手,人的右手伸出来便是“有”。
现在把这个“有”字去掉一半,就不是完全的“有”了,那么就成了甲骨文中的“无”。
这个“无”便是那个“有”的一半。
用“有”去掉一半来表示没有,意思是说本来有了,现在没有了,这便是“无”,这便是亡命的“亡”。
这与《说文》“入于乚”没有关系。
这比那个“入于乚”更准确地反应这个字的原意和来源。

“亡”该当念“无”(mó)。
现在广东人完备利用古人的方法,把“有”字去掉点什么东西,便是“冇”了。
这个字,广东人念“mou”,便是“有”字的缺失落。

又(有)的甲骨文

楚简《老子》大概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00年~300年之间,是目前创造版本最早的《老子》,里面很多语句和现在我们看到的通畅本有很大差距。
后来的用语和行文习气和前秦是有差别的,但是由于用词习气差别不大,就造成了用后世内涵曲解前代经典的情形,这种事情很普遍的发生在对古汉字,古诗词,古文的解读上。
不只当代人会用普通话语境揣测古人,我们曾经的古人比拟他们更早的古人也依然会有误读而产生的“经典误解”,流传千年。

“亡”字体演化

总结一下,“亡”的本意或者来自“躲藏”的含义,或者是“有”字劈开一半。
这个字的原始含义后来蜕变为了“没有”的意义。
“无”的最大略的形式和意思形式便是有的缺失落,是依赖于“有”而来的。

無【第二种情形,是看上去没有,实际上有,你感性看不到,你的理性却能够创造,也是属于相对的无,这个字的本意里比“亡”本来的意思要模糊,是一种“似无实有”的觉得,靠近于“有质无形”的觉得】

这个字的造字本义是舞蹈的舞,甲骨文象人持牛尾或鸟羽饰舞蹈(甲骨文期间只表示舞蹈,不表示“没有”的意思):

金文时期,無开始被假借为有无的无,金文常见的辞例如“萬年無期”,又如《诗·召南·行露》中的“誰謂雀無腳”等句,因此表示舞蹈本义的無特殊突出了人的脚而分解出了舞字和加辵形的 字(后世不传),而且可以顺便看出牛尾装饰开始讹变成了两个木字:

说文中还收有上無下亡的 ,目前这种字形只见于东汉末(如校官碑),从亡从無,两个部分都兼声兼义,后来根据这个篆字,就有了相应的异体字写法。

“無”蜕变出“没有”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舞蹈的办法敬拜去世去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舞蹈敬拜神灵,而侍奉的那个工具,便是“無”,这种“没有”侧重表现为看不到却能感想熏染到的一种现实否定,夹杂着内心切实其实定,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情结。
就犹如我们看不到四季,只能看到四季衍生出来的现实变革,但却能通过天地景致变革觉得到四季规律的 存在。

总结一下,“無”表示“沒有”,来源自舞蹈的原意,从舞蹈含义中表达出能觉得出来,现实实际没有的含义。
殷周时期就开始假借表示“没有”的含义,唐宋期间一贯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间,一贯成为“没有”这个词的正规写法。

“無”的字体演化

无【第三种情形是:无所谓有还是没有。
掉队的丛林部落里,那里的人类并不知道什么叫手机,也就不存在手机丢和不丢或会用不会用的问题。
这种“无”不能以“有”作为参照。
由于“有”的条件完备没有。
绝对的无(有质无形)】

实在本不应该用“绝对”这个词,但是为了和前面的“相对”做比拟。
实在任何的哲学表述,都因此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作为基准的。
这里的“绝对”是说有形的条件完备不具备。

“没有”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有”的对面:“有”存在,“没有”才存在(亡、無)。
还有一种是“有和没有”的对面:表示“有”和“没有”都不存在,即不须要有的无。

有趣的是,绝对的无,也就产生了无限“有”的可能性。
掉队的丛林部落里面,手机市场完备是空缺,也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写的“无”的字形被说文作为奇字收入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所说\"大众奇字\"大众,指的是汉代之前的古字,“与古文而异者”. 事实上秦汉期间两种无字(无,無)纵然在同一文献内部都是混用的,同时混用的还有\公众毋\"大众字。
在秦汉期间的简牍中三字的用法险些没有不同,而唐宋期间简体的“无”逐渐被“無”取代,而“無”、“毋”两字的用法也开始有差别。

隶书中涌现的无字上面都出头,说文的字形可能有误:

战国时期未见此字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代的睡虎地秦简中,“无”、“無”都有涌现,在《秦律十八种》、《日书乙种》中涌现的是“無”,《为吏之道》则涌现了“无”的字形,在涌现更多的证据之前可以认为秦代是“无”产生的年代。

“无”这是一个不必待“有”的“无”。
《墨经》说:“无,不必待有。
”不必等待有,才是最无的。
这个“无”是“绝对没有”,跟任何“有”没有关系。

《墨经》里开始涌现这种思想,这个韶光很晚,要到战国末年。
要形成一个绝对的没有的不雅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墨经》举“无马”为例说:本来有马,现在没有了,或者去世了、卖了、跑掉了,以是“无马”之无是待“有”之“无”。
另一种“无”是不必待“有”的,如“无天陷”的“无”。
天是不可能从天上失守下来的,这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以是这个“无天陷”的“无”,便是绝对不可能有的那一种。
与“无马”之“无”不一样,“无马”的“无”该当写成“亡”,是第一种的“无”。

《说文》称:“奇字,无也”,“通于元者。
什么叫“通于元者”?如果把“元”字的一笔往上一捅,就出来“无”字了。
“元”是开始,初始的状态” “无”很可能便是“元”字的误写而来,万物初始状态,道家称之为“无极”,也可以称“元极”。
以是“无”表达的是万物之初始的“有质无形”的状态。

《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汉书·叙传下》:“阐元极,步三光。
”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元,始也。
极,至也。
” 唐·元结《引极》诗之一:“天旷莽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上何有兮人不测,积清寥兮成元极。

看这四个字,前两个是“无”的篆书,后两个是“元”的篆书。
这是“通于元也”直不雅观的展示

《说文》又引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中国古代天文学大略地认为太阳是从东南角升起来的,然后运行到西北坠落下去,没了。
第二天升起的是其余一个太阳,它重复着前面的运行轨迹。
以是,西北角有一个大洞,天就缺了一块,女娲补天的故事便是这样来的。
天缺西北角一块,便是“无”,那是一个无底洞,有无限可能。

帛书《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也” 作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于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
“初生萌始”有两种环境,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便是开始后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来来往、周而复始的。

帛书《老子》中的:无,万物之始也。
用的是“无”表示的是“不必待有”的无

总结一下,“没有”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有”的对面:“有”存在,“没有”才存在(亡、無)。
还有一种是“有和没有”的对面:表示“有”和“没有”都不存在(无)。

“无”的哲学蕴含

“无”实际上相称数学里的零符号。
也便是中国的无极图,具有初始含义

这个图可以看出,無,亡,与无的不同位置

比这个“无”再高的,是人觉得都觉得不到的。
即“无质无形”的状态,超越“相对和绝对”的对立,“无形无质”,道家叫虚无,佛家叫真空。
有形有质,道家叫有,佛家叫色,有质无形,道家叫无或者元,佛家叫空。

虚无,道家指道的无形无质的空灵本体。
《淮南子.精神》:“虚无者,道之所居也“”

以是老子的道的阐释有四个含义:有形有质,有形无质,有质无形,无形无质。
但是道德经里不论什么版本,都说“道”,这属于“同字异义”,就很随意马虎误解,你就得在文中联系文意知道这里的道是哪一个意思。
道和无实在是一个意思,只是角度阐释不同。
道是从“有”的角度讲的,“无(无,無,亡)”是从“没有”的角度说的,而且写法多变,更值得谈论。

只要还分形和质,那就都落感知的分别,以是《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便是和更高的“真空妙有”比起来,色空都落分别,都是是一个层次的事,这便是这句话的意思。
“色”和“空”的差异,在于前者为六根所迷,迷于感知(有無,有亡),而后者通了阴六根,就明白了“空”(无),有了通感,若再破了“空”,通了阳六根,就证得了虚无大道。

修炼的过程的层层的否定:

有亡(無) ——否定“相对有”

无 ——否定“相对”

虚 无 ——否定“绝对有”

有無对立(阴阳,太极)——空(非阴非阳,无极)——虚无(非“非阴非阳”,虚空)

武术家李小龙的“截拳道三阶段”的图很好的展示了从“形质分离”到“形质合一”末了到“无形无质”的哲学不雅观点。
(严谨的构造<完善你的各个武器>,流动性<整合运用你的全部武器>,虚无<从严谨的构造中解放>)

【“无为”的哲学蕴含】

前面我们说过了,虽然这三个无含义有不同,但是在秦汉 期间都是混用的,那么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的“无为”究竟什么意思?马王堆帛书《老子》用的是“无为”,后世版本用的都是“無為”,很多人很愉快,认为后世版本都误读了,这个“无”表示的该当是“元始”之意,而不是有無的無。
实在这种愉快缺少严谨,我们看下比帛书老子更早的郭店楚简,里面用的是“亡为”,我们说过了,無是亡的假借,表示的是一个意思,这解释“無為”并没有表达错。
帛书的“无”只是混用造成的,当时属于“同字异义”,并不是“异字异义”。

帛书《老子》的“无为”

那么,“無为”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作为吗?肯定不是,由于如果是表达不作为,就该当用“不为”。
比如《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这里明显表达的是不作为的意思。

那么無为到底是什么意思?

实在“無为”让很多人头疼的便是那句《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为而無不为” 既然无为,又为什么加否定的“不”还是对的呢?首先,“为”这个字是“以手牵象”的会意字,代表人后天的主动行为。
無为,否定了这个行为,那無为的意思自然便是“不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成长”,也便是不要用后天影响先天之意。
以是那句话后面是“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化”。
无为的真正含义,是自然感知的先天能力,而不是参考逻辑的后天行为。
这也能阐明为什么道家的修炼,一贯强调“逆练”和“返先天”。
《老子》“反者道之动”,“反”是“返”的含义

那“無不为”怎么阐明?

这就要参考我们前面剖析的内容了,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为”和“不为”实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相对的“有”和“無”,無为否定的“为”,不是“为和不为”相对观点里的“为”,而是“为和不为”这个整体。

也便是说,無為,表达了“无”这个字的内在含义。

就犹如我们说不迷信,不是仅仅说不要信,实在只要执迷,信和不信都是迷信,不迷信,是跳出这个二元对立。
也便是“无”的本来含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