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古诗五首: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

农历十仲春,是一年的末了一个月,自古迎年迎春的重大仪式和活动,都在这个月。
那么迎年的狂欢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呢?

农历十仲春八日,也便是尾月八日,简称腊八,是中国传统迎年的开始。
而当代的人,多以这个节日,喝一碗喷鼻香甜浓滑的五谷八宝粥为乐事,从而进入了迎年迎春的准备。
从腊八节开始,过年的氛围感便越来越浓郁了。

农历的十仲春,何以称为尾月,又八日何以为腊日呢?

腊八与腊八粥古诗五首戍从汉腊已千年昔时饮粥成风尚

这是源于先秦上古,人们在冬天,在一年的末了一个月,会举行盛大的百神敬拜。
最初的日期,是由上古高层的巫师或者政教合一的首领,通过占卜,得到神的容许而决定。
传说夏朝这个敬拜叫做嘉平,意味着好和安然,商朝则称为清祀,大约敬拜是在寒冷的冬天。
周朝,则叫作大蜡,也便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对付农田神灵的敬拜。
敬拜的范围是 农业创始神、河渠堤坝神、昆虫神,猫神和虎神。
那么周朝是一个重视农耕的时期,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样的敬拜,是基于农耕社会的现实和精神需求,深的民心和民愿的,影响力非常广。

那么到了春秋晚期,秦国崛起,后又一统天下,农历十仲春就叫做蜡月,蜡日则还是由帝王决定。

到了西汉,盛行道家,阴阳五行数术,蜡日,则详细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
也基本上是农历十仲春的第一个戍日,就举行盛大的酬神蜡祭,这样便于大社会韶光段的管理和仪式的进行。
那么戍字,个中有一种含义是军事守卫,古人认为国家存在最主要的事情,便是敬拜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保护这地皮丰收的成果,不仅须要自然眷顾,还须要武力掩护和征服。
以是蜡祭,还崇尚打猎,用猎物致敬诸神。
这当然是原始佃猎的故意义的延伸。

到了东汉,佛教传入中国,相符了中国人对付来生他天下的想象,不崇尚武力,和儒家的孝道合流,也成为统治者教养驯服民众的宗教工具,佛教中的传说的一些主要日子,比如佛诞日,佛成道日,盂兰盆日,也就盛行,个中佛成道日,是在中国的农历尾月初八,和中国的迎年腊日相隔不远,或某些年份重叠在一起,腊日就约定成俗定在了尾月八日。

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南方地带,已经形成了尾月八日为腊日的传统。
不过在传统的村落庄,佛教的影响力不大,腊八,是延续着中国传统腊祭的古风仪式,比如打腊鼓,象征春雷春近,消灭疾病,所谓“腊鼓鸣,春草生”盛大的巫舞傩祭。
这些都和佛教的腊八关联不大。

到了唐朝,腊八节有多种内容,天子敬拜神灵,并猎游,赏赐臣子面脂唇膏,民间则祭拜诸神,礼敬佛寺。
而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的混乱盘据期,佛寺的腊八粥,渡荒救人,起到了传播浸染。

到了宋朝,官方重振佛教的教养浸染,腊八粥得以盛行。
在腊日,连天子也赏给臣子腊八粥,个中的含义倒也不全是鼓吹佛教,乃是年节寒冬,正是五谷丰收,腊日敬拜的传统主题,也在于振兴农业,迎年迎春。

“尾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

栗桃枣柿杂甘喷鼻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
” 宋 · 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选录。

在江南地方,盛行的腊八粥,传统悠久,至少宋朝人王洋认为,腊八日喝粥,是南北朝期间,佛教在江南兴盛,民间流传的风尚。

比如腊八这天,他的邻居,一位僧人,就送来了热乎乎的腊八粥,个中有小米,桃干,枣子,柿子,稠浊成浓喷鼻香的冬日暖粥,他当然也奇怪,为什么这粥里,不是传统的江南药膳,比如灵芝,菱角这些都不放在粥里。
说穿了,这是普通老百姓和苦行僧人以简朴的办法,让寒冬的饮食变得有滋有味。

他说自己在雪中的屋子里,梳着白发,形容惨淡,但是邻居送的这碗热乎粥,不仅暖身,而且暖心,顿时寒冷的小屋有温暖的春意流荡。

而且在民间,腊八粥盛行,成为年之序曲,不仅家人之间送粥,这物美价廉的食品,也不吝分发,让人间洋溢着寒暖与共的大温暖,大情怀。
一起过年迎春。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去世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南宋 · 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

赵万年抗金名将,公元1206年,金兵南下,围困襄阳,他辅佐知府赵淳守城,在襄阳城外的山上,以一万敌金军二十万,遏制住金兵的粮道,坚守长达三个月,终极,金兵无法打通粮道,只能退兵。
而这样的死活奋战,发生在这年的冬春之际。

很多襄阳的市民,冒着风险,也自发进行声援。
表示了朴素的爱国情怀。

比如腊八节这天,就有人专门做好腊八粥,挑到山上,去慰问犒劳这些浴血奋战的勇士们。

可怜可敬的战士们舍生忘去世,直到端到面前的腊八粥,才会过来,本日便是腊八,是过年啊。

那么这首诗有深刻的含义。

由于古代的腊日,便是要打猎,要彰显国家的武力。

而他们正在命运之中,为国家奋斗捐躯。

“御沟回合咽冰泉,宫树霏微变冷烟。

丑应商春才八日,戍从汉腊已千年。

彩毫想继银罂句,玉烛仍稽宝蘡篇。

隔户车声流水过,却疑豳鼓奏村落田。
”明 · 杨慎《腊八日 》

在民间,尤其是城市里,很多人都不知道腊日和腊八节的来历,很多人以为这便是佛教节日。
但是知晓中国历史的高官,险些都在强调腊八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历史悠久。

农历十仲春,是冰河下的泉水解冻的时候,是雪将要融化,欢迎春天的期间。

在商朝,农历十仲春就叫做丑月,万物萌生之初。

在汉朝,就有了腊日,只不过那个时候是在戍日,但是这个节日传承至今,已经千年。

我在城市里听着车水马龙,却想着村落庄的腊鼓正在响起,在祝福地皮,欢迎新年。

这首诗写的深奥深厚,写出了腊日悠久的历史。

“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

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

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 明末清初· 葛一龙 《腊八日怀圣仆 》

作为中国传统迎年的节日,腊八在民间盛行,自然有很多聚会和友情。

在新的一个腊八节,墨客思念远方的朋友。

我在腊八这个日子,回顾我们的友情,十年间只见过五次。

各自隔着天险路径,各自穷苦且疾病,各清闲流落。

我和你分别两地,最奢侈的是欲望对方康健,只有这腊八节的喝粥,你我是相同的,由于无论南北,都过腊八节,都喝腊八粥。

树梢上已经开了赤色的梅花啊,我能想见,你我在各自的家园,目光都探求着雪中的红梅,那是你我的化身。

愿康健长久啊,故人。

那么明清两代,城市中的人对付腊祭已经迢遥和模糊,但是腊八节喝粥成为南北通畅的民俗,面前一碗粥,他乡思年味,忆故人。

“索飨大蜡伊耆始,夏曰嘉平殷清祀。

周家蜡礼举年末,文武之道均张弛。

秦复夏名缘祈仙,权舆定腊实刘氏。

蜡八相沿讹腊八,八日号腊何所指。

当年饮粥成风尚,果糜杂和期相侈。

或传此日浴佛节,阿谁能辨非与是。

岁在庚戌月己丑,羲娥丸转穷次纪。

哉生明后后五日,作粥吾亦聊尔尔。

松榛枣栗杏胡桃,黍稷粱豆堆累累。

水火既济入鼎烹,声泻松风万壑起。

便啜数碗润诗肠,侑以新句加绮靡。

明窗静赏送流年,不随猎骑平原里。
” 清 · 弘历《腊八日》

这是乾隆天子还在做太子时的一首腊八诗。
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帝王,对付中原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领悟,是非常深入的。
由于他的朝代亦纳入中华文明的脉流。

那么他对付腊八的来历,也做深入的溯源和磋商。
上至上古的年终的大蜡,夏朝的嘉平敬拜,商朝的清祀,周朝的蜡礼,都可以看做腊八节的起源。

他认为是汉朝将蜡祭定为尾月腊日,但那个时候的腊日不是尾月八日。

他认为蜡祭中敬拜八种神祗,是腊八的源头,后来以讹传讹,定在了尾月八日。

他还认为,冬天里吃粥,该当在汉朝或者汉朝之前就有,而浴佛节不过是佛教在中土的附会。

而腊八节是在十仲春,是一年的岁末,为开年而做的迎岁准备。
在这样的日子,五谷干果,汇聚成粥,水火熬就,犹如春意滋润津润人的身心,喝下腊八粥,可以润泽诗肠,感想熏染农业喝自然的美好。
作为皇子的他,乐意在这样和谐温馨的氛围里送年,而不是要骑马打猎,做征服者。

那么乾隆的诗,有没有道理呢?至少他是认同腊八节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节,认同腊八节是农业社会的重大敬拜节日,也认同自己的身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而腊八节的粥喷鼻香,更多的是对中国农业和文化的赞颂。

又是一年腊八节,五谷喷鼻香气,水土果喷鼻香,都在一碗粥里。
让我们盛大迎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