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墨客,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杜牧,也因此榴花喻人。
当年,崔护以桃花喻人,写到,“人面桃花相映红”,杜牧的这首《山石榴》,也做到了“人面榴花相映红”: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十首榴花诗热情似火象征了女子的火热大年夜气诗仙写得最好

“似火山榴映小山”,先是说榴花红似火,照映全体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繁中能薄”,是说榴花开放繁荣,但是花很薄,“艳中闲”,说的是女主人,俊秀有空隙来看花。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句是描写了一种“人衬花、花衬人”的美景,“翠云鬟”,是描写佳人之美,而“只疑烧却”,却是描写榴花之红艳,真是人花两合适!

2. 《题山石榴》,白居易

唐代大墨客白居易特殊喜好榴花,乃至拿榴花跟蔷薇和菡萏比较,表达了墨客对榴花的特殊喜好之情。
他在《题山石榴》中写到: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喷鼻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一丛千朵压阑干”,极力描写榴花开放之旺,“翦碎红绡却作团”,这句开启了描写榴花特点之源,榴花花瓣像翦碎了的红绡,但花朵却是圆的,以是说,“却作团”。

“风袅舞腰喷鼻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一阵清风吹过,榴花袅袅,就像舞女的腰肢,而且花喷鼻香不尽,让人陶醉;赤色的花朵,就像女孩新妆的面庞,花上还带着雨滴,就像女孩的泪眼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3. 《千叶石榴花》,子兰

如果说有一种花,最常被墨客拿来跟美女比较,那一定是榴花,它那么火热,那么明艳,只有情窦初开的美女可以比较。
唐代墨客子兰在《千叶石榴花》中写到:

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东风。

若教移在喷鼻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

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东风

“一朵花开千叶红”,这里极力渲染榴花的红艳,一朵花开,就影映得千叶红火;“开时又不藉东风”,到了韶光就开放,不须要外力来助力,象征了女孩的自主和自强。

“若教移在喷鼻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是夸人,还是夸花?当然是两者都夸,榴花的红艳,像极了女孩的明艳;而女孩的妍态,也像极了榴花的艳态。

4. 《燕京五月歌》,蒋一葵

石榴裙的典故来源甚早,梁元帝在《乌栖曲》中就有“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古代妇女着裙,多喜好石榴赤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紧张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
明代墨客蒋一葵就借用“石榴裙”的典故来赞赏榴花之美:

石榴花发街亦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前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前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石榴花发街亦焚,蟠枝屈朵皆崩云”,这两句极力赞赏榴花之红艳,之残酷,榴花开时,街上像火在燃烧一样;那些高长到空中的石榴枝上的榴花,像是燃烧爆炸,要将云彩崩塌了一样。

“前门万户买不尽”,这句可见人们对榴花之喜好,买榴花是时尚,而且购买力兴旺,但人们太喜好榴花了,栽种得很多,仍旧还有剩下的。

“剩将女儿染红裙”,剩下的榴花也不会摧残浪费蹂躏,可以用来给家里女儿用作“石榴裙”的染料,这是既赞颂了榴花的红艳,也赞颂了女儿家的俏丽,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女儿家,穿着鲜红石榴裙的妍态,那是一幅极美的仕女图!

5. 《石榴花诗》,王义山

众人都知道杨贵妃喜好荔枝,只因那句有名的,“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实在,杨贵妃还喜好石榴,不管是榴花,还是石榴果实,她都喜好。
由于她,唐代在华清宫西绣岭、王母祠一带广种石榴。
唐代墨客王义山的《石榴花诗》就描写了这样的场景:

待阙熏风欲上场,阴阴稚绿绕丹墙。

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

不因博望来西域。
安得名花出安石。

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

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

“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当榴花开的时候,虽然说是“无尽春光”,但是这时候也尽了,春去夏来,但由于榴花开放,这时候比春天更好!

“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话说杨妃不仅喜好吃石榴,也喜好看榴花,更喜好穿石榴裙,可以想象朝元阁的这些石榴树,可能是她当年穿着石榴裙,亲手种下的,那会是若何一种俏丽?

6. 《榴花》,石延年

宋代墨客石延年,又将榴花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
想当年,穆天子西巡,见到俏丽的西王母,那是若何的一见钟情?可能在墨客眼里,只有榴花,才能配上激情亲切似火的西王母。
他在《榴花》中这样写到: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榴花该当是神花,只有西王母才能种出这样火热的榴花;一定是张骞当年偷偷地从西王母那里偷下天来的。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这句是赞颂榴花的褶皱很俊秀,像是谁家的巧妇剩下的赤色针线,组成一撮生红褶皱,用熨斗怎么也熨不整洁,却更加俊秀了。

我们都知道,褶皱的美感比平铺的美感更有层次感,这句对榴花的赞颂别开生面,让我们更加印象深刻!

7. 《山石榴》,施肩吾

对付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赞颂,莫过于大文豪苏东坡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美女画像,以淡妆居多,以是,我们能够想象淡妆的西子,那么浓抹的西子会是什么样呢?唐代墨客施肩吾在《山石榴》中,就为我们刻画了浓抹的西子:

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

莫言无物堪比较,妖艳西施春驿中。

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

“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榴花红得就像胭脂,而它的褶皱就像剪碎的红屑,只有天公才能将这些红屑攒合在一起,形成极富层次感的图画。

“莫言无物堪比较,妖艳西施春驿中”,哪天底下还有什么能够跟榴花相媲美,只有浓抹妖艳的西施才能!

这首诗,从侧面见告我们,浓抹的西子到底有多美!

8. 《一箩金·小饮石榴花下》,庄盘珠

不但男墨客喜好将女孩比作榴花,女墨客同样也喜好利用榴花自比。
那么,在女墨客笔下,榴花又是什么样子呢?清代女墨客庄盘珠的《一箩金·小饮石榴花下》为我们展现了女墨客笔下的石榴花:

红榴还比侬眉皱。

花曾添肥,侬却添瘦削。

更看来朝花落否。
不愁底事难长久。

万事无过杯在手。

难定明年,人与花依旧。

常向花前浇浊酒。
怕它酒醒薄暮后。

红榴还比侬眉皱

“红榴还比侬眉皱”,榴花俊秀的褶皱一贯是墨客们的着力点,女墨客也同样喜好榴花的立体美,庄盘珠别出心裁的将榴花的褶皱比作她的皱眉,一样的让民气疼,一样的让人怜惜!

“花曾添肥,侬却添瘦削”,榴花火红,给人一种红肥的觉得,但人却是瘦削,和榴花的肥形成光鲜的比拟。
人的瘦削,和人的皱眉是同等的,都是人有淡淡的忧闷导致。

同样,“常向花前浇浊酒”,也是由于忧闷所致。
看来,人忧闷起来,火热的榴花,也不能解愁。

9. 《乌夜啼·红软榴花脸晕》,李石

如果用花来形容女子的颜容,那么柳叶一定是用来形容眼眉的;那手,则像新剥的荔枝一样白;那么榴花呢?形容脸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宋代墨客李石在《乌夜啼·红软榴花脸晕》中写到:

红软榴花脸晕,绿愁杨柳眉疏。

日长院宇闲消遣,荔子赌樗蒲。

莹雪凉衣乍浴,裁冰素扇新书。

绣喷鼻香熏被梅烟润,枕簟碧纱厨。

红软榴花脸晕,绿愁杨柳眉疏

这是一个贵妇的生活场景:她的脸晕像新开放的榴花一样,又红又软;她的眉毛,像新绿的杨柳叶一样。
夏天日长,她们在院子里消遣,洁白的手,像新剥的荔枝一样,在掷骰子。

小学时候,我们形容一个女孩的脸,会说“红得像苹果”,那是一个吃货的口吻才会说出来。
如果我们有足够深的传统文化,那么利用红软榴花形容女子的面庞,特殊是脸晕,还有比这更恰当的吗?

10.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李白

如果以地区论,哪个省的女孩,性情特殊像榴花?那一定是山东女孩,山东女孩火热大气,敢做敢当,非榴花不能比。
诗仙李白这点也是看得非常准,他直策应用海石榴来形容山东女孩,在《咏邻女东窗海石榴》中写到: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暗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诗仙笔下的榴花,那是“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珊瑚,那是无比宝贵了,但也不能跟榴花比光辉。
“暗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榴花的暗香,虽风飘散;而榴花红艳的颜色,就像落日一样火红。

铺垫了这么美的榴花,墨客实在是想“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自己想像石榴树的树枝一样,能够轻拂一下女孩的罗衣。
墨客还想“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他想折一支榴花,借此眺望她那富丽的窗扉,希望能够看到她。

由此可以看出,榴花虽美,但不如鲁女美;榴花虽火热,但不如墨客火热。
在俏丽大方的鲁女面前,诗仙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写得非常真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