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这首题画诗随处颂扬流传甚广,并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可考出处为《郑板桥全集》。

图为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天下书局出版的《郑板桥全集》影印真迹

图为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天下书局出版的《郑板桥全集》影印真迹

竹石的推敲  为文治学自是千磨万击

除上述广为传诵的《竹石》通畅版本之外,你是否知道还有其他多个版本呢?下面就略作考述,并对照通畅版将不同之处用变体字标出。

其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民族拍照艺术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郑板桥字画集》上卷第128页,原作藏于南京博物院

其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民族拍照艺术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郑板桥字画集》上卷第199页

其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吉林省博物院藏

其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

深圳博物馆藏

其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石碑拓片,原碑现存于山东潍坊博物馆

另有资料认为“立根”或作“扎根”,“坚劲”或作“坚韧”等。

综上所述,郑板桥《竹石》诗首句较为固定,后三句有“立根、扎根、乱崖、乱岩、破崖、破岩、千磨万击、千磨万折、坚劲、坚韧、东西南北风、东南西北风、癫狂四面风”等词语的不同组合。

这是怎么回事呢?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字画三绝,基本上每画必题诗。
其生平尤爱画竹,且画竹最多。
画完一幅《竹石图》,信笔题写“咬定青山不放松……”正是由于同一题材内容画得多,题诗难免会有个别字词不同。
写诗作文的人都知道,一篇诗文从初稿到终极完成,恐怕要历经多次熬炼修正。
出口成章挥笔而就一字不改的佳作少之又少,好文章实际上还是改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考虑”的典故。
唐代墨客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反复推敲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拿不准到底是用“推”字还是“敲”字,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出巡的仪仗队。
理解贾岛酝酿诗句的原委后,韩愈思考良久末了帮他确定用“敲”字好。
这便是“考虑”一词的由来,反响了诗文创为难刁难字句反复琢磨、熬炼的苦吟过程。

由此看来,郑板桥题写《竹石》诗,也经历了一个推敲字句的过程,或乱岩,或破崖,或千磨万折,或坚韧,并终极在编写《郑板桥全集》的时候,确定为现今盛行的版本。

李白《静夜思》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而宋、元版本这首诗的内容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版本的可信度最高,更靠近李白原作。
而前者涌现于明代中后期,显然是流传过程中修正加工的结果。

再比如名著《红楼梦》,传世版本极多,也从一个侧面反响出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事实,没有呕心沥血的千锤百炼,怎能漱玉喷金字字珠玑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宝贝呢?即便如此,有些地方仍旧存在一些疏漏,尚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加工。

有时候,个别词句吟来诵去难以割舍决议确定的确令人纠结。
就像“僧敲月下门”一样,“推”好“敲”好至今仍有不同不雅观点,只不过韩愈威信性地给一锤定音罢了。

毛泽东诗词手书有许多与正式版本略有差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大家都熟习,但他那幅著名的手迹里却是“层峦尽染”和“向中流击水”。
《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落骄杨君失落柳,……泪飞顿作倾盆雨。
” 同时又写作“我失落杨花君失落柳,……泪挥顿作倾盆雨。
”到底哪个更好?还真难说清!
如此这般,也只好多种版本并存,留给众人批驳吧!

《毛泽东手迹》丛书 中心档案馆编定 北京出版社出版 2013年12月

末了,谈两点感悟。

一是鉴赏艺术作品切莫仅凭旧有知识履历武断剖断真假伪劣,创造问题首先要深入学习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湛,文学艺术丰富多彩,须要我们博学、鞠问、慎思、明辨。
曾有潍坊学生家长投诉小学语文教材,且振振有词,说郑板桥《竹石图》石碑及其拓片潍坊尽人皆知,语文教材涌现差错误人子弟实属不该。
也有字画爱好者以个别词句有误为由剖断郑板桥《竹石图》、毛泽东诗词手迹为赝品。
凭一知半解妄下结论,只会面笑于人了。

二是要重视文章的修正。
古往今来,凡有造诣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正的。
两干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只有反复考虑,方能改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