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唐代〕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洁白羽毛,

山峦郁郁苍苍,

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

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俏丽景致,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切实其实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残酷。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荡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民气旷神怡。

 可是,墨客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致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嬉戏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流落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因此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墨客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因此客不雅观景物与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的不同来反衬墨客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迢遥。

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

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墨客借宿者。

4.日暮:傍晚的时候。
5.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6.苍:青色。
7.白屋:未加润色的简陋茅草房。
一样平常指贫苦人家。
8.犬吠:狗叫。
9.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墨客投宿山村落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韶光:傍晚。
“苍山远”,是墨客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迢遥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相互映衬,渲染贫寒、明净的气氛,也反响了墨客独特的感想熏染。

后两句写墨客投宿主人家往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墨客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墨客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乘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
表达了墨客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鲁山山行

梅尧臣 〔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知识】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师长西席。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墨客。
与苏舜钦齐名,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他的诗歌主见写实,反对当时的西昆体,力求平淡、蕴藉,被誉为宋诗的“鼻祖”。

【背景】

鲁山是位于河南省鲁山县的一座山,也叫露山。
作者曾经到山中旅行,看到山中景物,写下了这首诗。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适是恰好的意思。
与是和的意思。
野情指的是喜好山野之情,惬的意思是知足、快意。
这句诗的意思是:恰好和我喜好山野之情的心思相合,鲁山连绵起伏,忽高忽低,(很是壮不雅观。
)墨客一开始用“惬”字,给诗歌定下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这句诗的意思是走在山里,俏丽的山峰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一个人走在宁静的小路上竟然迷了路。
作者先是远不雅观,看到俏丽的山峰彷佛在一直地变革,但俏丽的山峰实在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是墨客自己的脚步自己的位置。
幽径便是山间宁静的小路,这种小路最适宜独行,最适宜创造野趣,最靠近野情。
一个人走在风景幽美而有宁静的山间,看着美景,没有世事的烦扰,那种“惬意”一定洋溢在墨客的心里,这时的墨客,能不轻松愉快,闲适得意吗?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这时候,太阳升起了,霜雪融落,一只熊正逐步地爬到树上。
树林里空空荡荡,小鹿在溪水边清闲地喝水。
“霜”点出了墨客山行的时令——秋日。
如果说上一联写的是静景,那这一联写的便是动景了。
熊、鹿在林间的清闲生活,更解释这里人烟稀少,对应了首联中的野情,动物的怡然自得,实在正是墨客的怡然自得。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看到这里,作者心中彷佛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这俏丽的地方,会不会有人家呢?何许在这里是何处,哪里的意思。
云形状容非常迢遥。
人家在哪里呢?这时候,从云雾之外(迢遥的地方)传来了一声鸡叫。
哦,原来在这山的深处还是有人家的啊。
墨客在这里自问自答,利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
蕴藉蕴藉,令人余味无穷。
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墨客超脱,淡泊的闲适宁静心态。

这首诗利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述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墨客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人,墨客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各类景象。
忽然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见告墨客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墨客抒写了对山野风光的喜好欣赏之情,表现了从容、闲适的心境。

【真题演习训练】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致?请结合诗句的详细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取了什么写作手腕?请结合诗句剖析。

(3)“林空鹿饮溪”一句描述的景物,是作者远不雅观所见还是近不雅观所见?请解释情由。

(4)这首诗表达了墨客山行时若何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剖析。

(5)第一句意思是什么?

(6)“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_____,“改”指_________。

(7)颈联两句,每句前两个字与后三个字之间是______关系,也是对颈联中“___”一句的照料。

(8)说说尾联的妙处。

(9)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若何的感情?

(10)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

【参考答案】

(1) 描述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墨客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墨客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各类景象。

(2) 尾联奥妙的利用了设问手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墨客超脱,淡泊的闲适宁静心态。

(3) 是远不雅观所见。
上句“霜落”交代季候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
“林空”表明墨客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墨客只可远不雅观,也可。

(4) 这首诗表达了墨客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得意)的思想感情。
如首联:正好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
表明墨客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墨客的心意。
如颔联:一起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不雅观看的角度而变革,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
“好峰”“幽径”写出了墨客游赏时的愉悦心境。
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清闲地在溪边饮水。
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活气,表达了墨客的闲适之情。
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墨客心中的疑问。
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

(5) 正好迎合我爱好天然景致的情趣。

(6) 墨客所到之处 眼中的“好峰”因自己脚步的移动而变革姿态。

(7) 因果 幽径独行迷

(8) 墨客在山中一个人独自行走,欣赏着各类美景,“峰”“熊”“鹿”“云”都令他着迷,可一起走来便是看不见人家,于是墨客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一声鸡”回答了墨客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呢!
”我们可以想象,墨客望云闻鸡之后,一定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加快步伐,向那发出鸡鸣的白云深处的村落落走去——墨客“山行”中希望瞥见“人家”的神态和生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墨客所神往的“人家”,由于白云环抱,只闻鸡声,不见其形,更令人遐想不已。
所往后人评论此诗的尾联“幽而有味”。

(9)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
抒写了墨客对山野风光的喜好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10) 尾联以设问收束。
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
蕴藉蕴藉,令人余味无穷。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译文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野外里到处绿草青青。
偶尔瞥见清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通亮俏丽。
薄暮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注释

淮:淮河。
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
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春阴:春天的阴云。
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幽花:宁静偏暗之处的花。

古祠:古旧的祠堂。

满川:满河。

诗歌主旨:诗歌写阴天傍晚时分泊舟古祠时所见的春天景致,反响出墨客清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所写之事:诗歌写傍晚泊舟古祠之事。
“晚泊孤舟古祠下”照料标题,“晚”指傍晚,交代韶光。
“古祠”交代详细地点,“泊孤舟”点明事情,“孤”写只有自己的一只小船,略有孤单之义。

所写之景:首句从大处写起,阴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原野,小草由于水分充足而更加郁郁青青,全体画面显得阴沉单调,让人乏味。
次句写花,在阴沉单调的大背景下溘然有一棵树开着妖冶鲜亮的花,让人一下子面前一亮,全体画面就充满了活力。
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喜冲破阴沉乏味的笼罩,让民气坎也愉悦起来。

所表之情:“满川风雨看潮生”写自己泊好船之后,置身事外,安安闲闲地欣赏表面风雨中春潮的上涨,反响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从容淡定。
也有人认为这句反响墨客在官场风雨不定状况下的沉着自若、处之泰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还有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写作特色:诗歌首句从面上写暗,次句从点上写亮,明暗比拟光鲜。
次句人动景不动,尾句景动人不动,动静对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