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是北宋词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野外寓所,少有人来。不是道路不通,而是有谁“爱闲”;下片从内而外,纵目山野。该词集他人成句,造自家意境,写出身居野外庭院的寂寞,词中以山上的桃花和溪边的杏树来比喻自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译文
很大的庭院,里有一半长满了青苔,门前的白沙道曲弯波折,和清清的溪流缠绕在一起。平日里没有几个人过来,我喜好这宁静的生活。
小院和回廊在春天里都寂静无声,山坡上溪水边三三两两地栽着几棵桃树和杏树。在这个寂寞的地方。叨教你们是为谁凋落又为谁开放的呢?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别号《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②“百亩”句:句出刘禹锡《再游玄都不雅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③白道:洁白的小道。唐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喷鼻香车。”
④“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喷鼻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⑤“山桃”句:语本唐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⑥“为谁”句:句出唐严恽《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赏析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述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构思风雅,意境幽美,犹如一件精细小巧的艺术品,境怅静悠,蕴藉有味,令人回味。词的上片写自己寓居的环境,表现词人归隐生活的生僻寂寞。下片高情于景,词人对成长在寂寞环境中的桃杏发出深奥深厚的慨叹,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惆怅与不平。上片中作者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清洁的小路,盘旋的溪水,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落野生活情景。“百亩中庭半是苔”,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解释这里已经良久没人来了,也表明主人公心情不好无暇打扫干净,烦事扰身,从侧面表现出由以前的熙熙攘攘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门庭冷落,显出几许苍凉和寂寞,营造了一种悲惨氛围。“门前白道水萦回”,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如此幽美、清闲的环境,本能吸引很多人来访,但是并没有人来,可惜了如此美景无人不雅观。“爱闲能有几人来”,喜好清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这是从正面描写凄清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也从侧面解释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两个知音懂得他此时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和自己分享这美景,可惜便是没有知音。下片,“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春天到了,院子里弯曲的回廊非常安静,山上的桃花开了,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春天这里本该非常热闹,但现在如此寂静,桃花和杏树都无人不雅观,孤独地伫立在春天里。此句从侧面突显出这里的寂静和苍寥,衬托出环境的落败。“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再美又有什么用,哪里会有人来这里欣赏呢。这小园风情景物,寓意颇深。一场震天动地的“变法”,个中酸苦,用“为谁零落为谁开”之问也十分贴切吗。这里词人以桃花自喻,表达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没有人问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响环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嘘。这首词以问句结束,启迪读者思考词外之意,深化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这首词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王安石晚年在山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虽然身处美景之中,却是孤身一人,没有知音。只管如此,王安石还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寓情于景,对山中的美景颇为喜好。总的来说,《浣溪沙》反响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达出他晚年“人走茶凉”的寂寞之情,此情颇为深奥深厚、凄凉。
创作背景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末了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期间,内容大多为描述江熏风景,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清平乐》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天景色》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响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众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夸奖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善于,且有名作《桂枝喷鼻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众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